学易斋 -
宋,章粲
天目鉴孤明,地籁奠众响。
虑淡世欲轻,性复道心长。
敛襟步前庭,手执周易往。
得知三画初,真契贯穹坏。
图书诣其微,精实超惚恍。
启蒙析其义,端倪见俯仰。
九京如可作,舍此吾安放。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诗人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和体悟的诗。全诗以天目山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追求。
首句“天目鉴孤明”,以天目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独特见解和洞察力。天目山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因其山峰高耸入云,犹如天目而得名。这里的“鉴孤明”意味着诗人能够洞察道家思想的真谛,独树一帜。
第二句“地籁奠众响”,以地籁为喻,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重视和尊重。地籁是指大地上的自然声音,如风声、水声等。这里用“奠众响”表示诗人将道家思想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地位崇高。
第三句“虑淡世欲轻,性复道心长”,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追求。虑淡世欲轻,意味着诗人超脱世俗的欲望,心境淡泊;性复道心长,意味着诗人的本性回归道家思想,心灵得到升华。
第四句“敛襟步前庭,手执周易往”,表达了诗人在追求道家思想的过程中,严谨治学的态度。敛襟步前庭,意味着诗人端正态度,虚心求教;手执周易往,意味着诗人通过研读《周易》这部道家经典,来探求道家思想的真谛。
第五句“得知三画初,真契贯穹坏”,表达了诗人在研读《周易》过程中,领悟到道家思想的精髓。得知三画初,意味着诗人理解了《周易》中的八卦图;真契贯穹坏,意味着诗人与道家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心灵得到了净化。
第六句“图书诣其微,精实超惚恍”,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领悟。图书诣其微,意味着诗人钻研道家经典,探求其中的微妙之处;精实超惚恍,意味着诗人通过深入研究,超越了对道家思想的模糊认识,达到了真切的理解。
第七句“启蒙析其义,端倪见俯仰”,表达了诗人在研究道家思想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其中的奥义。启蒙析其义,意味着诗人通过启发式的思考,解析道家思想的内涵;端倪见俯仰,意味着诗人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道家思想的脉络和规律。
第八句“九京如可作,舍此吾安放”,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执着追求和信仰。九京如可作,意味着诗人愿意为了追求道家思想而放弃一切;舍此吾安放,意味着诗人将道家思想视为心灵的归宿和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天目山的描绘和对道家思想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热爱和追求。诗中运用了许多道家术语和意象,如“天目”、“地籁”、“周易”等,展现了诗人深厚的道家文化底蕴。同时,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