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小孤山遇风 - 明,李祯

湖尽江逾阔,舟穷路若迷。
垂杨春寂寂,芳草雨凄凄。
漩水鼋鼍窟,平沙雁鹜堤。
风波随地有,何处可幽栖。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湖畔江阔、舟行迷路的景象,通过垂杨、芳草、漩水、平沙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美的赞美,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孤独、迷茫的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 首联“湖尽江逾阔,舟穷路若迷”描绘了诗人在湖畔行舟,路迷江阔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诗人的孤独感。其中,“湖尽”“江逾阔”形象地描绘了湖畔江面的壮阔,“舟穷”“路若迷”则表达了诗人行舟迷路的孤独感。 颔联“垂杨春寂寂,芳草雨凄凄”通过垂杨和芳草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氛围。垂杨在春风中摇曳,芳草在雨中湿润,这些细节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情感更加真挚。 颈联“漩水鼋鼍窟,平沙雁鹜堤”中,诗人通过对漩水、平沙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鼋鼍窟、雁鹜堤的描绘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物的关注和敬畏。 尾联“风波随地有,何处可幽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风波的感慨,也展现出诗人对人生路途风波的忧虑。同时,“何处可幽栖”的疑问,也传达出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湖畔江阔的行舟景象为切入点,通过丰富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自然的美与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