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 唐,僧子兰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
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
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客在长城下的深沉体验,表达了对战争和苦难的悲痛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首句“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描绘了游客在长城下的场景,同时饮马于长城的窟穴。这里的“长城”象征着边疆和战争,而“饮马”则暗示着军事活动。 接着,“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描绘了马嘶声和水腥味交织在一起的场景,这是因为水流浸泡着征人的骨骼。这两句诗通过对听觉和嗅觉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这两句诗提出了疑问,那流动的水难道是流泉,但它终究不能形成潺潺的溪流。这个疑问引出了下文对流水和骨骼的比喻。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这两句诗表达了流水可以洗去骨骼上的泥土,但却无法洗去骨骼中的冤屈。这里的“冤”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无辜牺牲者的悲痛和同情。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这里的“骨若比流水”是对流水和骨骼的比喻,意味着骨骼像流水一样四处漂流。而“四海有还魂”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们的怀念和哀思。 最后两句“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表达了流水发出呜咽的声音,这声音中仿佛包含着言语,表达了诗人的悲痛和愤怒。 整首诗通过对长城、流水、骨骼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悲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