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堂为许隐君作 -
明,道原法师
俗子居山不见山,静者居廛山在眼。
请看东郭许隐君,中山之堂最萧散。
堂前种竹堂后萱,春深笋长萱花繁。
大儿称觞寿花下,小儿读书当竹根。
城中无山亦可乐,城中有虎仍戴角。
归来不愁虎食人,闭门日醉中山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居隐者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与静谧生活的对比和态度。
首联“俗子居山不见山,静者居廛山在眼”,通过对比俗人与静者的不同心境,突显了隐者清净超然的心态。颔联“请看东郭许隐君,中山之堂最萧散”,进一步引出主人公许隐君,并以其所居中山之堂的萧散气象来衬托其高雅性情。
颈联“堂前种竹堂后萱,春深笋长萱花繁”,通过描绘许隐君堂前竹萱并茂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一描绘也暗示了许隐君清静而不孤寂的生活状态。尾联“大儿称觞寿花下,小儿读书当竹根”,进一步描绘了许隐君家庭的和谐温馨,大儿在花下举杯祝寿,小儿在竹根下认真读书,形成了一幅美好的家庭画卷。
诗的最后两句“城中无山亦可乐,城中有虎仍戴角。归来不愁虎食人,闭门日醉中山春。”,表达了作者对于城市生活的看法,认为即使没有山,也可以自得其乐。而城中的虎,则是指代城中的纷扰与危险。但隐者归来后,却无需担心这些纷扰与危险,因为他已经沉浸在中山春天的美景之中。
整首诗通过生动具体的描绘,展现了隐者清净、超然的心境,以及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与静谧生活的态度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