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
宋,许安世
天下有诛赏,固非君所私。
太宗泣君集,意恐劳臣疑。
至公一以废,智术相维持。
哀哉功名士,汲汲尚趋时。
这是一首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诗歌,作者通过对于“诛赏”这一重大问题的深度剖析,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私利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
首先,作者开篇就指出“天下有诛赏,固非君所私”。这句话直接点出了诛赏制度的本质,即天下大事,非一人之力所能为,需要君臣共同参与,共同决策。这既是对诛赏制度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君主权力行使的合理限制。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到唐太宗对君集的“泣”,这一细节表现出太宗对君集的关心和忧虑。他担心诛赏制度过于偏重一人,会让其他臣子产生疑虑和不信任,影响朝廷的稳定和团结。这里作者借太宗之口,表达了对诛赏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和透明性的关切。
随后,作者提出“至公一以废,智术相维持”。这句话是对诛赏制度的理性阐述,它主张诛赏制度应当公平公正,不能因个人好恶而有所偏颇,同时也强调智谋和权术的重要性,要避免制度过于简单粗暴而导致问题。这里的“至公”和“智术”,正是对诛赏制度的平衡和完善的指导原则。
最后,作者感慨“哀哉功名士,汲汲尚趋时”。这句话是对那些追求功名、积极进取的士人的同情和感慨。他们为了追求功名而不懈努力,但往往因为权力的滥用而遭受损失。这里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士人命运的关注和对政治权力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诛赏制度的剖析和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私利、追求公平公正、关注士人命运的深刻人文精神。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政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