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门 - 宋,安丙

凌晨走马过花后,先玩玉盆次石门。
细想张良烧断处,岩间伫立欲销魂。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这首诗是写诗人清晨骑马出游的感受。从诗题看,描写的是凌晨时分走过花丛后面,先玩赏蓄水池,再经过石门寺的情景。 首句“凌晨走马过花后”直接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诗人清晨骑马出游。“凌晨”点明时间之早,“花后”点明地点在百花丛后,是寺观前面的院落。“走马”即骑马奔驰,显然诗人是以驰马飞奔来愉悦自己的感官神经。一种从未见过的异境强刺激着诗人的新鲜神经,一上路就为出游而兴奋不已的诗人还带着一份无法言传的特殊心情。于是这一句已经包含了一种惊喜的心情和一股新鲜的气息。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的一句。 次句“先玩玉盆次石门”,诗人对景而发,以轻快的笔调写出了随行的另外一件乐事——先玩蓄水池,再经过石门。蓄水池虽小,但在花木扶疏、晨曦初露的环境中别有情趣。诗人细心地品味着、欣赏着,而游兴更浓了。在随后的行进中,不知不觉已到了目的地石门寺。于是又带着一份特殊的欣喜和满足,从“玩”的意念中收束此行。从结构上看,这句诗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过花后”到“先玩玉盆”,再到“次石门”,由早起到游兴未尽,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时间的流程和心理的变化,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第三句“细想张良烧断处”,诗人的思路陡然一转,由眼前美景转到对往事的回忆。“细想”表明这件事曾经引起过诗人的思考。“张良烧断处”,这一典故与诗题无关,可能只是诗人闲暇时信手拈来的一个典故,以帮助自己思考。这一思考不要紧,却牵出了更多更深的内容。诗人联想到刘邦的成功、项羽的失败和韩信的下场等历史故事。“烧断处”表明这是一段令人深思的历史故事。这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呢?刘邦胜利了,他胸怀大志、忍辱负重、足智多谋,又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韩信居功自傲,图谋不轨而又贪恋权势;历史上的“张良”能做到善纳谏语而终保其身。可是从历史故事的结局去思考它的内涵却是十分复杂而耐人寻味的。这里既有对张良的赞扬与钦佩,也有对项羽、韩信等人的批评与嘲讽;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与审视,也有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也有对自身前途的忧虑等等。这一句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产物。 末句“岩间伫立欲销魂”,在沉思默想之后,诗人终于明白了:原来一切权势荣华都是过眼烟云,只有平静淡泊、安然自足的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于是面对眼前景色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振。一个“伫立”说明诗人一直在静默地沉思默想,面对眼前景色心有所感而又若有所失地静默着;当美景突然呈现在眼前时,他为之一振,似乎找到了值得珍惜的东西,精神也为之一爽。然而这短暂的喜悦与兴奋并不能真正解除他内心的苦闷与忧虑。因此这刹那间的变化只能是瞬间的宽慰与暂时的忘却。因此最后一句是作者情感变化的又一层深入。从字面上看是看到岩壁上的题刻而驻足思索,而实际上却是为了摆脱苦闷而无意间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这是更深沉的自我宽慰和自我麻醉。题刻上的那几个字是“任达不拘”四个字。“任达不拘”即任其自然、超脱放达、不拘泥于功名利禄。它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人生态度。诗人明白了这一点,精神为之一爽,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眼前景、心中事为线索层层深入地去表现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同时又以景物的变化为衬托来突出情感的变化。作者以精湛的笔法将景与情融为一体,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意境的营造将景与情表现得和谐统一而又相得益彰。因此这首诗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蕴深邃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