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柳烟浓 - 宋,王嵎

柳烟浓,花露重,合是醉时候。
楼倚花梢,长记小垂手。
谁教钗燕轻分,镜鸾慵舞,是孤负、几番春昼。
自别后。
闻道花底花前,多是两眉皱。
又说新来,比似旧时瘦。
须知两意长存,相逢终有。
莫谩被、春光僝僽。
这首词的题目是“春暮”,说的是春天的黄昏。全词以细腻工致的笔法,描写词人暮春时分的种种感触。 “柳烟浓,花露重,合是醉时候。”起笔三句,既点明了暮春时令,又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浓绿的柳烟,晶莹的花露,本来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是现在它们却成了“醉时候”的背景。一个“醉”字,把词人的迷离朦胧的醉态以及此时的心绪,都刻画出来了。 “楼倚花梢,长记小垂手。”词人登楼,正好与伊人居于花前月下,这一场景曾是那样地令人难忘。词人似乎正沉浸在往昔的美好时光中。“小垂手”,是古时女子的一种微笑拱手的小动作。这里既是对伊人的形象进行描绘,同时这又是全词的剪幕,以之作为后面所写的主角的引出。 “谁教钗燕轻分,镜鸾慵舞。”也许是因为心绪不佳,他们不再对镜理妆,鬓角的钗儿和衣上的鸾鸟自也不再起舞弄影。“谁教”,是问语,仿佛有人在背后指使,他们分离是由外力强加于他们的。然而实际上他们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因为如此,下面的“辜负”两字,才如此贴切而沉痛。 “辜负”春昼。这个“负”字,包含了词人、伊人以及无数对恋人不堪重负的无限悲哀。从“小垂手”到“辜负”,中间经过了层层铺垫、步步蓄势。词的下片转入了写景和议论。“自别后,闻道花底花前,多是两眉皱。”这两句既是词人从眼前的别离说起,更进一步说明他们别后的情况:无论是分别之后还是重逢之前,他们在花前月下、花底花间相聚时总是眉头不展、满腹心事的样子。“又是两眉皱”,包含了无穷的幽怨意。这个“皱”字照应首句中的烟露,他们无论是醉醒梦觉都是在香消玉殒中度过,正是由浓而淡、由喜而忧的变化过程。结句说:“又说新来,比似旧时瘦。”既然是愁肠百结,那相见的后果必然是双方都瘦损了。不过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至于谁比谁瘦得更厉害一些,则就难以分辨了。而词人却有“两意”,也就是双方都愿意为对方牺牲一切的意思。“两意长存”,则词旨之所在也得到了概括。 最后两句说:“须知两意长存,相逢终有。”虽然这只是一个安慰之语,但其中也包含着信心和期待。只要双方都有此心意长存,那么他们终会相逢的。这是从正反两面说的:反面说即使暂时的分别和别后的愁苦也可以忍受;正面说他们之间感情是不会变心的。所以末句说得特别恳切、真挚。 这首词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先写春暮时景色的深沉淡雅,再写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怀念;然后写别后愁苦憔悴的面容;最后以“须知两意长存”作结,坚定乐观,有信心也有期待。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了丰富的内容,它不仅写出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当前孤凄处境的感受;而且还写出了对未来希望和信心的胚胎和种子,显示了词人艺术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