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门同舟赴省举 - 宋,徐遹

陈李张黄苏与周,更添徐子分相投。
竹林风月连三郡,北宿光芒聚一舟。
作者定知同议论,争臣顿是合谋猷。
胸中各有平津策,此去知谁作状头。
好的,以下是我对该诗的赏析: 首先,诗名中已明显揭示了这是一首颂扬贤臣,寄托国家未来,期待能臣俊才的作品。 首联“陈李张黄苏与周,更添徐子分相投。”即对入仕之时的六位人物进行了一一赞扬,如陈抟、李昉、张齐贤、黄冕、苏东坡与周湛,更添上徐仲车这般贤士一同入仕。这六人都是宋代名臣,其中陈抟、李昉、张齐贤、黄冕四人更是宋太宗时期的宰相。他们入仕之初,即以贤能名闻天下,成为朝野的楷模。而苏轼与周湛入仕虽较晚,但也是一时之选。他们皆以天下为己任,志在匡时济世。 颔联“竹林风月连三郡,北宿光芒聚一舟。”以典故写出了六位贤臣的声望和影响。“竹林”典出《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里借指苏轼等六人居住之地为竹林风月之地,连通三郡,足见其声势之盛。同时“北宿光芒聚一舟”暗喻六位贤臣的光芒聚合于一舟之上,亦即汇聚于归舟,象征着他们共同辅佐朝廷之志向。 颈联“作者定知同议论,争臣顿是合谋猷。”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六位贤臣的期许和赞美。他们定会共同议论国家大事,尽忠职守,为国家出谋划策。此联对仗工整,意蕴深远。 尾联“胸中各有平津策,此去知谁作状头。”表达了作者对六位贤臣胸怀平治国家之策的敬仰之情。他们的才华和能力无疑是可以担任治国大任的。然而面对当前混乱的政治局面,谁能担当起治国的重任呢?这句诗流露出作者的担忧和无奈。 总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诗人通过颂扬六位贤臣的才华和品德,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和担忧。整首诗充满了对贤臣的敬仰和对国家的忧虑,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