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堂 -
宋,杨修
雁柱鸾弦十有三,南山安石位岩岩。
逡巡奏罢金滕曲,堂上沾襟叹不凡。
这首诗以“雁柱鸾弦十有三”开篇,以“堂上沾襟叹不凡”收尾,中间部分描述了一位弹琴高士的形象和动作。这首诗的韵律优美,用词考究,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首先,“雁柱鸾弦十有三”一句,通过数字“十三”以及“雁柱”、“鸾弦”等描绘出高士弹琴的场所,透露出一种典雅而富有艺术气息的氛围。这种描绘也为后续描述高士的行为提供了背景。
其次,“南山安石位岩岩”一句,借用了“安石”典故,刻画了高士性格坚毅、崇尚自然的特点。这不仅展现了高士的性格特点,也反映出他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生活的态度。
接着,“逡巡奏罢金滕曲”一句,描绘了高士演奏乐曲的场景。这里的“金滕曲”可能指的是高士所弹奏的乐曲名称,也可能象征着高士在演奏过程中的谨慎和专注。而“逡巡”一词则暗示了高士对演奏的认真和敬畏,也表达了高士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堂上沾襟叹不凡”一句,通过“堂上”和“沾襟”等词,描绘了高士演奏完毕后,听众为之动容、感慨万千的场景。而“叹不凡”则表达了听众对高士演奏的高度评价和赞叹之情。这一句与开头的描绘相呼应,使得整首诗的结构更加完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高士弹琴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作者对高士的赞美和对音乐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透露出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态度,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