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三首 -
明,宋登春
睫常在目前,如何目不见。
死常随我身,如何我不患。
好高穷远深,至近反忽慢。
谁知衽席间,而乃即天汉。
万古亦非遥,一息长无算。
老彭与殇子,寿夭相等看。
静观蜉蝣羽,可同白石烂。
¤这首诗是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和理解。它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比喻和对比,阐述了对于时间、生命、存在和自我认知的一些观点。
“睫常在目前,如何目不见”,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于“视而不见”的困惑和反思。这里,眼睛就像是一种认知工具,睫也代表着事物本身,但在我们的认知中,事物就在眼前,但我们却看不见,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对世界的一种常态忽视。这反映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对身边的寻常事物视而不见,过于追求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死常随我身,如何我不患”,这里的“死”并非字面意思,而是用来比喻人生的必然终点,是对生死无常的深入理解。作者提出无论个人如何抗拒,死亡总是伴随着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我们无法避免身体上的疾病一样。但这种认识并不使我们感到恐惧,反而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存在的珍视。
“好高穷远深,至近反忽慢”,这里作者用一种深远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认为越是遥远、高深的事物,我们越是向往和追求,但当我们真正接近这些事物时,反而可能会忽视它们的重要性。这反映了人们对于未知和神秘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在追求过程中容易忽视身边的重要事物。
“谁知衽席间,而乃即天汉”,这句诗中,“衽席间”代表身边的事物,“天汉”则象征着高远、神秘的事物。作者认为我们往往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答案和意义,却忽视了那些高远神秘的事物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这表达了作者对身边事物的重视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最后,“万古亦非遥,一息长无算”,作者认为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无论是万古的变迁还是一瞬间的呼吸,都是生命的存在。这种观念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刻的生命,把握住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和理解,提醒我们要珍视身边的事物,把握住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同时也要对未知和神秘的事物保持探索精神。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