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国士 - 明,吕坤

身可漆,炭可吞。
哑癞何足辞,难酬国士恩。
君头为饮器,安用我头存。
桥下厕中谁在此,义士甘心赵襄子。
君不见东邻再嫁妻,能为后死夫。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感情的诗。从字里行间中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某些卑劣行径和不义行为的厌恶与谴责,也可以感受到诗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苦闷。 “身可漆,炭可吞。哑癞何足辞,难酬国士恩。”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国士之恩的深深感激。“身可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能是对生活绝望的无奈之举,然而漆身对于诗人来说,并不能改变什么,反而是一种对生活压力的无奈表达。“炭可吞”,炭吞,即吞炭,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里表达了诗人为了生活而不得不隐忍苟安的痛苦。“哑癞何足辞,难酬国士恩。”对于国士的恩情,诗人深感报答无门,只能默默感激。这种无奈和苦闷之情跃然纸上。 “君头为饮器,安用我头存。”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的人的谴责。“君头为饮器”,用敌人头做的杯子饮酒,这是对那些卖国求荣者的无情揭露和谴责。这种痛斥和批判,展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正义感。 “桥下厕中谁在此,义士甘心赵襄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义士的敬仰之情。“桥下厕中”是一个典故,指春秋时赵襄子杀了知伯,知伯家的人为了灭口,放火焚烧厕所,赵襄子躲过大难。诗人以此典故来表达对那些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义士的敬仰之情。“义士甘心”,甘心为正义事业献身,展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忠诚。 “君不见东邻再嫁妻,能为后死夫。”这两句诗则是对那些背信弃义、贪生怕死之人的批判。“东邻再嫁妻”是一个典故,指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门下的冯驩,因不受重用而投奔了平原君。平原君家贫,冯驩弹剑而歌,要求借马和钱。后平原君妻以车马钱财。冯驩弹剑而舞,感谢平原君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然而在战乱时期,平原君贪生怕死而投靠了齐闵王。因此,诗人以此典故批判那些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背信弃义、贪生怕死的人。 这首诗在短短几十个字中描绘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情感表达,既包含了诗人的无奈和苦闷,也包含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忠诚。整首诗情感饱满、寓意深刻,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