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以鹤羽代银甲 -
宋,琴士
峄阳孤桐鸣素丝,玉为轸兮金为徽。
四珍合就已奇绝,犹嫌指声未清彻。
负金翅管长且尖,剪成爪样鸾胶粘。
轻弦入手剩超越,却笑弹筝后银甲。
要知妙处岂在声,一抚一拍如渊明。
劝君会此不须话,世不宜真只宜假。
这是一首题在峄山之桐桐叶上的诗,赞美峄山之桐的品质和声音。作者对这把古琴发出赞赏之情,其文章别出机杼,采用诗言诗语和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情怀,写出了自己对这把古琴的认识与见解。
首先,“峄阳孤桐”直接点明了琴的出处,描绘出峄山南面的优良桐木。这桐木孤植于峄阳之上,沐浴着阳光雨露,默默地生长,长成之后,其形如悬钟,其声如鸣琴,其质更是独步群木,天下无双。
接着,“鸣素丝”和“金为徽”描绘了琴弦的质地和颜色。“玉为轸”则突出了琴的精美。“四珍合就”一句,则是对琴的整体的赞美。“犹嫌指声未清彻”则流露出作者对琴音清脆悠扬的期待。
然后,“负金翅管”等四句,详细描绘了琴的制作过程和琴身的装饰,这些装饰如管长、翅尖、弦细、胶灵等都使得琴更显精致美观。“轻弦入手剩超越”一句,表现了弦轻的好处。而“却笑弹筝后银甲”更是让人联想到了抚琴的高妙之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诗人的艺术思维和情感倾注到笔端,妙手偶得之间就铸成了艺术品,人们闻声而至,对古琴抚摸观赏,为之倾倒赞叹。因此,作者对古琴发出的赞赏之情和激赏之意也便表达得淋漓尽致了。诗人之所以在抚弦之际流露出“要知妙处岂在声,一抚一拍如渊明”这样的思想倾向,就在于他极赞赏这把古琴的美妙之处在人间实在是难寻难觅。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才在诗中进一步提出“世不宜真只宜假”的主张,这就是对琴的整体的艺术魅力作出赞誉之后提出的告诫。所以诗人赞叹不已之后才意味深长地说:“要知此语是佳话,尽可他年荐徵歌。”
这首诗的意境高远而富于艺术魅力,它以峄山之桐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远意境的追求和对艺术真谛的感悟。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古琴艺术的热爱和推崇,以及对艺术真谛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赞美峄山之桐的诗篇,更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和哲理内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