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伯野 - 宋,杨适

清议岂徒光四户,直声应已到三韩。
黄门有手能批敕,太学无人为举幡。
这首诗对当时的朝政腐败、官吏昏庸、太学生无能为力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首句“清议岂徒光四户”中的“清议”指的是公正的言论,即正直的朝臣对朝政的评论。“四户”在古代代指朝堂中的四个方位,此处用以比喻朝堂之上的众多官员。“清议岂徒光四户”表示,这些正直的言论怎能只能让少数官员受益,而大部分官员都受到朝政腐败的影响。 第二句“直声应已到三韩”中的“直声”表示公正的声音,但这里的“三韩”应该不是指朝鲜半岛的三韩部落,因为古代的“三韩”部落并非泛指多数人。这里的“三韩”可能是暗指那些昏庸、贪腐的官员们,这些正直的声音已经传到了他们的耳中,对他们起到了警示作用。 第三句“黄门有手能批敕”中的“黄门”指的是宦官,“批敕”则是指宦官有权修改法令。这句诗是在讽刺那些宦官专权、徇私枉法的行为。 最后一句“太学无人为举幡”中的“太学”指的是朝廷的最高学府,“举幡”则是指太学生无能为力,无法为朝廷选拔有才干的人才。这句诗是在讽刺那些太学生没有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对朝政的腐败没有起到任何的帮助作用。 整首诗通过对朝政腐败、官吏昏庸、太学生无能为力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失望。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得这种讽刺显得生动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