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四首) - 明,史忠

痴老平生性癖疏,胸中尘垢半星无。
岁寒起坐烧银烛,写个江山雪霁图。
这首诗是作者描绘自己品性孤高、爱好幽静,在严冬夜晚烧银烛、画雪后江山美景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首句“痴老平生性癖疏”,开篇即用“痴老”二字界定自己,说平生有一种爱好幽静、孤癖的性格。而“性癖疏”,疏在何处?疏就在于爱幽静到痴迷的程度。人以“痴”为怪,诗人以之为“癖”,正是他的品格特征之一。这样一个人物,如果生活在名利纷争的年代,那么他一定是弃富贵如弃草芥,不会为尘嚣所困,去追求名利。他只会向往那清幽绝俗、无丝竹之乱耳、无官府之劳形的生活环境。 第二句“胸中尘垢半星无”,紧承“性癖疏”进一步写出了诗人胸怀的超凡脱俗。“胸中尘垢半星无”,即胸中没有丝毫尘俗的念头。一个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自然是因为他洁身自好,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有高雅的志趣。有这样的内心世界,那么他就不会陷于污浊之世,去同流合污,更不会俯仰由人,丧失人格。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疏”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痴”的境界。正因为如此,他的内心是如此清净、透明,犹如深山古洞的清泉一般澄明,没有任何杂质。这正应了孟子的一句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诗人就是这样用内省的方法养其“浩然之气”。所以这里的“胸中尘垢半星无”也可以理解为只有超凡脱俗的圣贤思想,而无卑下的尘俗念头。 三、四句“岁寒起坐烧银烛,写个江山雪霁图”,写出了诗人高雅的志趣和超凡脱俗的胸怀。“岁寒起坐”意味着夜深人静,听到滴漏声时即披衣起坐,燃起银烛重窗,面对雪霁江山图画。“写个江山雪霁图”,描绘出诗人欣赏这幅图画时一种非常投入的神态。此时此景不正适合欣赏山水雪霁图吗?那漫山遍野铺满白雪的山川大地多美啊!正如唐朝诗人刘长卿所描绘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如此画面不仅空旷清冷、淡远幽深,而且象征着国家太平气象。“银烛”、“重窗”、“江山雪霁图”,一切都是那么清雅、脱俗、幽静,这也正好表现了诗人孤癖高洁的性情。 总之这首诗意境清雅幽静,语言明净如洗。全诗把诗人的淡泊情怀、高洁人品以及高超的志趣融于其中,让读者在美的意境中受到感染。这正是本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