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歌词 - 唐,张隐

位乖燮理致伤残,四面墙匡不忍看.正是花时堪下泪,相公何必更追欢.这首诗是作者借对政治黑暗、官吏残暴的激愤之情,来抒发自己胸中块垒,倾诉自身遭遇。诗的前两句“位乖燮理致伤残,四面墙匡不忍看”中,“位乖燮理”是指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一个“致”字,就把作者对官吏的残暴的无限谴责之意,推到了读者面前,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四面墙匡”形容残破冷清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后两句“正是花时堪下泪,相公何必更追欢”中,“花时”代指春天,引申为国家的太平盛世。此时正该欢笑歌舞,然而“四面墙匡”,一片凄凉,于是诗人禁不住“下泪”。既然现实生活已如此惨淡,诗人自然要抒发满腔悲愤,责问那些尸位素餐、追欢逐乐的达官贵人们,为什么要继续荒淫追乐,为什么不能关心国事民生?“何必”两字充满怒斥之情,矛头直指达官贵人,有力地结束了全诗。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达官贵人尸位素餐、不恤民生的强烈谴责和控诉。整首诗情感激昂,言辞犀利,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