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
唐,李乂
金舆玉辇背三条,水阁山楼望九霄。
野外初迷七圣道,河边忽睹二灵桥。
悬冰滴滴依虬箭,清吹冷冷杂凤箫。
回晚平阳歌舞合,前溪更转木兰桡。
下面是我对该首诗的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由道入观、随感而发、感情自然的复杂的思想情绪。“金舆玉辇背三条”二句的语气看似平板,然而金舆、玉辇系紫气东来之意,颇带吉祥气息,暗中又应了诗题。由此也可推知,这短短的两句不只是转入题意的桥梁,也包含着诗人在入观之后一刹那间的好心情。“三条”指山间的小路。由于山的遮挡,金舆、玉辇自然地舍大道而取小径,这就表明了诗人已由繁华而转入幽僻的观感。“水阁山楼望九霄”句,则具体展示了一座幽静而美丽的山居。水阁山楼,依山傍水,这是诗人目睹山景后身之所感;九霄,指山顶,用以突出山之高峻,足使人心襟开阔。
“野外初迷七圣道”二句承上意而写其周围环境。七圣道即古时所谓通向山上庙宇的七条道路。因为路多,故易迷路;因为迷路,所以只能留心河边的小桥。二灵桥是山上的一座小桥,因名而可知其位置,由于是近观的对象,故在此之前加上“忽睹”二字。“悬冰滴滴依虬箭”二句则是集中描写二灵桥和桥边滴水的生动景色。滴水之声以“依”字状之,给人以情感化之感;其状以“冰”“清”“冷”等清丽语词,可见其幽静至极。“悬冰”又与上句的“望”字关合,思路缜密。“清吹冷冷杂凤箫”句写山上幽静的空气和宜人的凉意中,似乎还听到随风送来的箫声。一个“凤箫”即暗示了这是一座女子的幽居。
“回晚平阳歌舞合”二句忽然将笔锋转向山下平阳之处。随着暮色渐渐加深,平阳的歌舞场面也渐渐隐入夜色之中。“合”字颇含诗意,值得玩味。“前溪”一句又转而写回溪流水。木兰船在溪中流水中缓缓漂荡,这景色在诗人眼中是如此幽美。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以山居幽静的景色和恰似迷离的乐曲来映衬、烘托诗人复杂的思想情绪。全诗结构紧凑,笔势流动,如一条小溪,吟咏不尽。然而就其思想内容来说,只是写出了诗人由山居幽静而生所感。这样的题意虽然并非罕见的作品,却终不能不令人遗憾其题材的平凡。这恐怕就是大多数读者对这首诗的最突出的印象了。至于其表现手法和技巧,则是相当成功的。前六句的每一个细节描写,都具有真情实感。比如其中“金舆”、“玉辇”是比喻宠幸;“望九霄”写自惭尘俗;“凤箫”语暗示住处的名声;“二灵桥”状幽深;滴水依虬箭而流也暗示其地高寒;至于“流水”、“画桡”,更是充满诗情画意等等。此外如灵活自如的用典(如“七圣道”的“迷”);精心炼就的字(如“依”字极精到地写出点滴的声音和形态;与流水声似有合奏之妙的“清吹冷冷杂凤箫”等),也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这首诗在语言上颇多可借题发挥之处。比如它以声衬静的方法来写景:用“凤箫”之清音与滴水之声交织成一种艺术境界,用以表现住处的清幽和雅致;再如它以歌舞反衬山居的静谧:前四句用“野外初迷”、“河边忽睹”、“悬冰滴滴”、“清吹冷冷”等语暗示出山居环境的幽深、宁静;又如它以乐景写哀情:从诗意看似乎应该说是喜景生乐情,但诗中情景相生、难分难别的情况却令人难以断言它究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金舆”、“玉辇”、“水阁”、“山楼”、“三到”、“九霄”、“流水”、“画桡”等等语言文字所构成的形象体系本身也足以引人产生一种高洁、美好的联想等等。
此诗全篇文字洗炼,然而意境深远;语言浅近明快而又富于变化;用典自然而又妥帖;用字则平中见奇。这些都是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同时还应看到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