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 -
宋,林景英
飒然何处起,水国不成眠。
触树人疑雨,开门月在天。
渔舟移绝浦,雁阵落荒田。
晓起伤漂荡,芦花走屋前。
这是一首借描写风吹芦花、雁阵移田写出旅人漂泊之苦的七言古诗。这首诗所写的情景,读者早已熟悉,表现手法也并无新意,但作者把那常见的情景写得颇为凄楚,并把自己推到诗的中央,任凭读者自己对着芦花屋檐下落汤身在旅途的行人去细加体味旅人的艰辛。景色的凄凉正是抒情的凄苦的。诗开头一“飒”字,极能勾划出整个画面中景与情之间的联系,具有“一语传尽风人思”的作用。
“飒然”是风吹芦花的声音,但诗人不用“风吹芦花”来写芦花的飞舞,而着一“起”字来写“飒然”,这就把悄无人声而又有声势的芦花飞舞的情景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并且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卷舒的芦花之外,同时又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同时,诗人在这里又用了“何处起”来加以点染衬托,更使人觉得芦花飞舞之放肆。在水国无处没有水的地方,漫天的芦花无风也有声响,更不要说飒然起舞了。惟其有声势,才有凄凉的气氛。而这种气氛笼罩四野,水面也为之失眠了。“水国不成眠”,这失眠的又何止一水而已。诗人以水国之不眠,衬托出行旅人凄凉的夜梦;以水国和水国的芦花、白屋、渔舟、雁阵等密集意象所造成的凄凉气氛,反衬出诗人落泊他乡的孤寂与凄苦。
前两句在情景的设置上是从上文落笔,后两句则从当前推出。“触树”承上芦花飞舞而来,“开门”说明是黎明破晓时的景象。“渔舟移绝浦”是舟行,“雁阵落荒田”是早起所见。“晓起伤漂荡”是由触景而怀乡之意,而“芦花走屋前”则把这种怀乡之意更加显露地突出出来。走字下得活脱有力,就仿佛风吹芦花屋前过,与“起”字相呼应,又给人以鲜明的动态感。这里的每一笔皆紧扣题中那个“行”字来写。至于何以造成这眼前萧瑟凄凉的秋景,是何以致此朝不保夕的漂泊生涯。诗人顾及不到细说这一点。但他只说:“晓起伤漂荡,芦花走屋前。”却打开了这个迷蒙的层纱一角。很可惜的一角啊!一层跟着一层却又在撩起这迷蒙的面纱……诗的最后两句便往往在于着墨不多而境界全出的一种苍凉浑沦之美了。两句中的数字和和时间均离不开时间的线索而变换。“晓起伤漂荡”是一种骤起的感触,“晨间所见之景象乃实实在在的现实’,进而加重了这感触的悲怆之情;于是终至下决心回故乡而去——“芦花走屋前”即预见回乡不难而动身催归的结果,并把它形象地展现出来了。
全诗不事雕琢而文从字顺,画面萧索凄凉,在众多的羁旅行役诗中是颇为别具一格的。其中有些字眼如“起”、“绝浦”、“荒田”、“走”等字从锤炼角度来看略嫌过重了些。但正因为如此,更显得沉郁苍凉。这大概就是后人觉得此诗颇有风人之致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