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 -
宋,程鸣凤
汉宫粉黛应无数,明妃却向毡城路。
自怜倾国不用金,翻被一生颜色误。
世间那有真妍媸,明妃马上休伤悲。
不信但看奇男子,多少尘埋未见知。
这是一首充满正义情感的诗歌,诗人在这里对历史上的某个事件进行了评价。具体来说,诗人对于汉朝宫廷中众多的美人中的一朵——王昭君,感到深深的惋惜。诗人指出,虽然昭君的容貌倾国倾城,但因其不幸的政治命运,最终落得一生遗憾。这既是她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首句“汉宫粉黛应无数”,用“汉宫”暗示了汉元帝的昏庸和选美制度的荒唐。“应无数”三字则代表了众多宫女的群像,预示了昭君的命运可能会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一句还带有一定的悲观情绪,似乎预见到了无数的女子将陷入如同昭君一样的命运。
第二句“明妃却向毡城路”,明妃即王昭君,这里用“毡城路”暗示昭君被远嫁到边疆之地的悲惨命运。这两句形成了对比,一个在繁华的宫廷,一个在荒凉的边疆;一个享受荣誉和地位,一个却被当做交易的牺牲品。
接下来的“自怜倾国不用金”一句,表达了昭君对自己的命运的无奈和自责。她倾国倾城,却无法得到皇帝的宠爱,反而被远嫁到边疆,一生都受到了错误的待遇。这句诗充满了哀怨和自责的情感。
“翻被一生颜色误”则是进一步强调了昭君的悲剧命运。她的美貌不仅没有为她带来幸福,反而成为了她一生的错误和遗憾。这句诗中充满了对昭君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最后两句“世间那有真妍媸,明妃马上休伤悲”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诗人指出,世上的美丑是相对的,不能只看表面。真正的妍媸在于人的内心和行为。诗人鼓励昭君不要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悲伤,要相信世间还有许多男子是真正的奇男子,他们能够理解并珍视像昭君这样的女子。
整首诗充满了对昭君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诗人通过昭君的故事,呼吁人们要透过表面的美丑,看到人心的真实面貌,珍视那些内心美好、有独立人格的人。同时,诗人也警示人们要避免像昭君一样的错误,不要轻易地因为表面的美貌或地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