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汪丞相所藏崔白画罗汉 -
宋,折彦质
山堂漠漠开晓烟,何许大士当四筵。
坐忘默识形骸外,持钵植杖风露前。
老龙欲奋屡回首,於菟甚驯非畏鞭。
小儿已解辨人我,抱头怖走成痴颠。
岂知畏爱果何物,手里舍利空烛天。
嗟余耳目更浅陋,喜欢获遇希有缘。
神明泰定始一笑,摩挲粉墨心茫然。
平生崔白画常见,邂逅入眼多弃捐。
莫言人物斗奇崛,醉里落笔神助焉。
汪公昔入魏帅幕,叹息钜壁围神仙。
归寻十胥好东绢,恰有名手能摹传。
提携万里到岭表,尤物自得高人怜。
迩来劫火坏诸有,陪都正苦纷戈鋋这首诗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景色的描绘、人生的感慨以及信仰的阐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深远而宏大的境界。
首先,诗中的“山堂漠漠开晓烟,何许大士当四筵”描绘了一幅清晨的山堂景象,弥漫的烟雾如同仙境一般,令人感到神秘而宁静。这种描绘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使人对诗中的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坐忘默识形骸外,持钵植杖风露前”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这里的“坐忘”和“默识”都是道家修行的术语,表达了诗人对形骸的超越和对自然的亲近。而“持钵”和“植杖”则是对修行过程的形象描绘,表明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与自然相融、无我无他的境界。
“老龙欲奋屡回首,於菟甚驯非畏鞭”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心灵状态。这里的老龙和於菟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分别代表了刚猛和柔顺。而“屡回首”和“非畏鞭”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但他最终选择了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内心的平静。
此外,“小儿已解辨人我,抱头怖走成痴颠”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另一面——人性的洞察。这里的小儿象征着未成熟的人性,他的恐惧和痴颠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诗人通过这个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神明泰定始一笑,摩挲粉墨心茫然”表达了诗人对信仰的坚定和对人生的豁达。这里的“神明泰定”是对信仰的赞美,而“摩挲粉墨”则暗示了诗人在信仰的指引下,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人生的感慨以及信仰的阐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融合多种元素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困惑和挣扎时,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