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门柳疏疏映日 -
宋,向滈
门柳疏疏映日,井桐策策翻秋。
萧条不似那时游。
只有山光依旧。
别久犹牵去梦,怀多还惹新愁。
吹箫人在雁回州。
不管沈郎消瘦。
这首词的起句不落俗套,在众多的诗词中,都是很难见到的。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深秋时节柳树疏疏落落,枝条依依,落叶飘飘,而且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受与情绪。“映日”,使人仿佛看到门前的柳树在朝阳的映照下,闪闪发光,给人一种凄清之感。“翻秋”,则传神地表达出秋风瑟瑟,柳叶随风而舞,婆娑的舞姿,给人以悲秋之意。一个“策”字,更是匠心独运,它把诗人那种不忍卒睹秋柳之衰颓、欣喜而又释然的心情,表达得十分准确、传神。
“萧条不似那时游”一句,更是别具一格。上句写秋柳,下句写秋景,这两句合起来,便是一幅典型的秋景图。而“那时游”三个字,则隐隐约约透露了诗人的生花妙笔。诗人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因而笔下的“秋”是那样凄清、萧条和不堪入目。然而“萧条不似那时游”一句,却又使画面出现了转机。“那时游”也即早年游赏秋景时的欢乐情景。那时游赏时是何等的心情和场面,这里暂不具论。由于诗人与“那时游”的欢乐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因而一“萧条”之景就显得特别惹眼和刺心。它似乎在责问诗人:别时久犹忍,何必苦牵萦。这一插曲更增添了悲秋的感伤气氛。
词的下阕承“牵去梦”三字而来,它说尽管分别时久,旧梦犹萦绕心头;但是物是人非,旧愁上添新愁。这就无怪乎诗人形容憔悴消瘦了。“吹箫在雁回州”,这一句来自美好的梦境:情人吹着箫管,诗人闻声凄恻地追随雁阵飞回故居。它既是实写眼前的景物,也意味着早年游赏时曾象雁一样从故居飞去飞来。现在,空空荡荡的屋子里少了那人多情、吹箫的场面以及那欢声笑语。这里隐含了诗人的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啊!由于这一句和上阕“牵去梦”遥相呼应,使得上下两阕浑然一体。
最后以“不管沈郎消瘦”作结,这是本词另一显著的特点:诗人写自己憔悴消瘦与诗句的内容无关;其所以如此,乃是为秋景所感。这与有些诗人因不如意事堆满怀而形容发瘦是不同的。沈郎是典用梁代沈约(即诗中思妇所思之人)的典故来写的其为人纤弱有如细腰女子虽然令诗人倾羡不已但这只能作为一种对比表达自己决不想学沈郎的用意。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一是善于融情于景;二是语言朴素清新;三是结构严谨奏起跌宕变化而又脉络暗通之妙。这首词所写的是秋景、秋情、秋意,都给人以悲凉凄怆之感。因而它很适于配乐演唱,非一般靡靡之音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