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小泊横塘日欲斜 -
宋,仲并
小泊横塘日欲斜。
一枝犹有未残花。
几年燕子无消息,今日飞来王谢家。
歌水调,韵琵琶。
声声都是苑年华。
钗头杏子今如许,翦烛裁诗莫问他。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诗人将所见“一枝犹有未残花”与“几年燕子无消息”相对比,反映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同时又以“歌水调,韵琵琶”与自己的“苑年华”相映衬,表达出欲借酒唱歌,追忆青春的无奈。诗人的感情极为复杂,但又融和无迹,几不似出自同一人之手。全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将这种种感叹融合在一起,不着痕迹,既深情地怀旧,又热切地憧憬。
首句“小泊横塘日欲斜”,点明地点,并暗示时间。小舟横塘,正值黄昏,又经过一天的秋雨。次句“一枝犹有未残花”,小舟停留之处,有一枝菊花横斜而开,此景给人以悠闲而惬意之感。这两句诗含意颇深,“一枝花”甚为通俗,“花未残”与“小泊”、“欲斜”的环境又相应。“日欲斜”,表面上指向夕照中的横塘小泊,写暮秋景色,人泊舟小泊停船在空旷横塘而凝望天空。但是细吟味则知,这一描写还委婉地暗示了诗人的来历。也许是寄寓在这种花木扶疏的环境中的人儿今夜就要远离它而去?于是夕阳也带上了暮秋和离别的凄凉色彩。这句似乎隐含此意而与诗题相应,同时也很自然地引起了读者的悬念。
于是,三、四两句随即把焦点对准了这“一枝花”,接以问语:“几年燕子无消息”,暗点题中“小泊横塘”,这对“一枝花”而言与对“燕子无消息”而言,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秋天的黄昏景象和令人失望的燕去巢空都与泊舟人行踪无定有关。这是他客居他乡的眼前实景,而这也正是他自叹飘泊、寄迹他乡的满腹愁肠的表现。如今只有“几度归飞”了。这几度飞来飞去的燕子在何处呢?竟如此杳无消息。“今日飞来王谢家”,王谢指东晋琅邪临沂人王导、谢安兄弟,他们家族是当时名门望族。“飞来王谢家”,这只栖息于富贵人家的燕子似有象征意义。“王谢家何处?”诗人问到。燕子答道:“今日飞来王谢家。”它从另一角度加深了诗的意境。“飞来”二字一语双关:从章法上看是连上而下;从手法上看则借实打虚,虚中求实;从意义上看则是肯定了这一家系曾经的富贵不凡;从情感上看借久经变乱的荒凉今昔对比抒发了慨然不尽的怀念之情。在不少方面体现诗人深沉感伤却深沉含蓄的笔法特点。
面对归燕忽带来一股欢快情绪。在历经沧桑之后今日顿然领略到青春难再。“歌水调,韵琵琶”,既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祝愿。“水调”乃古曲名。宋真宗时曾以词歌入乐。“歌水调”,借以表达思想情怀。这与苏轼“一曲新词酒一杯”同一寓意。“韵琵琶”以奏曲琵琶活动来喻指燕子可能带来的乐舞活动。“声声都是苑年华”,这是对未来最美好的祝愿之辞。它包含着诗人对青春岁月的追忆和昔日乐事难再的感慨。
最后两句:“钗头杏子今如许,翦烛裁诗莫问他。”杏子钗头是指女子鬓边插着杏花钗。“剪烛裁诗”原意是夜深人静之时诗人和朋友对剪裁诗。“他”字原指燕子带来的信息,这里可理解为一切令人烦恼愁苦的原因(即指前面所指涉的种种变乱)。这两句表明诗人已经下定决心抛却一切烦恼,在美好的回忆中走出人生的困境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这首诗将情、景、事、典融为一体,将感慨抒发得深沉而含蓄。它以景起笔又以景收篇,情景交融;语言优美而又耐人寻味;意境幽远而又复杂多义,体现了李涉诗风的深沉、含蓄和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