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慈 -
唐,元结
(古有慈帝,能保静顺以涵万物,故为《至慈》之诗
二章四韵十四句)
至化之深兮,猗猗娭娭。
如煦如吹,如负如持,
而不知其慈。
故莫周莫止,静和而止。
至化之极兮,瀛瀛溶溶。
如涵如封,如随如从,
而不知其功。
故莫由莫己,顺时而理。
这是一首赞颂至慈帝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至慈帝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至慈帝的至化之深,表达了至慈帝的包容、和谐、顺应自然的精神。
首章中,“猗猗娭娭”形容至慈帝的至化之深,表现出至慈帝的深广和包容性,如煦如吹,如负如持,表达了至慈帝的无私、无我、无求的精神。而“而不知其慈”则强调了至慈帝的包容性和无私性,不需要任何回报和感谢,只为了世间万物能够和谐共处。
“故莫周莫止,静和而止”则是进一步强调了至慈帝的无私和无我精神,不需要任何回报和感谢,只需要世间万物能够和谐共处,达到一种静和的状态。
在第二章中,“瀛瀛溶溶”形容至慈帝的至化之极,如涵如封,如随如从,表达了至慈帝的包容性和顺应自然的精神。而“而不知其功”则强调了至慈帝的顺应自然的精神,不需要任何自我表现和夸耀,只为了世间万物能够和谐共处。
“故莫由莫己,顺时而理”则进一步强调了至慈帝的顺应自然的精神,不需要任何主观意愿和行动,只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和时间变化,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描绘至慈帝的无私、无我、无求、顺应自然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至慈帝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向往和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至慈帝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深深的哲学思考: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宁静。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