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萍乡 -
宋,阮阅
悠悠休问渡江萍,山人毛人丹已成。
路入潇湘向西去,暮云寒日下孤城。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七绝句题为“丹庭赠别”,抒发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说明他与当时同行之人有着深厚的友情。首句以渡江后的飘泊生活发端。一句“休问”表达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己飘泊江湖,疏懒放荡,不愿作客道途的说明;二是避免一切繁冗的俗事,不愿多谈,辞谢一切询问的含意。这样,似乎有一份苦闷萦绕着诗人。但是,接下去“山人毛人丹已成”一句,却来了一个转折。“山人”和“毛人丹”是两个人名。诗人和这两位朋友本来志同道合,谊甚金兰,因此“已成”二字用得很妙,既表达了深挚的友情,又流露了身世的感慨。
次句转得十分自然,似乎十分突兀,其实有它的内在根据。诗人早年曾经做过几年小官,“弃官竟不顾妻孥”,辞官归隐之后,一直过着江湖游历的生活。因此,他对这种飘泊生涯并不留恋。同时,他从朋友那里听到了不少关于世事的议论,可能还看到了某些社会现象,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所以用“休问”来婉辞客途的询问。这样,就使下句的“路入潇湘向西去”具有特别丰富的内容。它实际上是表达了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对这种生活道路的肯定;二是对这种生活道路的进一步选择。“潇湘”和“西”二字透露出他此行的目的地。古人经常以潇湘喻水路迢递和路程遥远,这个字在诗词里常带有路途遥遥、行役艰辛的气氛和情调。同时,“潇湘”又是中国南方最有诗意的地域之一。湖南境内有湘江穿越洞庭湖流入洞庭湖区东部边缘;洞庭湖也叫潇湘湖。而所谓“西”,也只能是指湘江上游,沿途经越城岭或包南山一带山地,通向中原一带大路。“暮云寒日下孤城”,实际上也就是指“悠悠湘水去”了。这一句是全诗骨肉情深的着笔点。只有彼此心意相合、理解、同情、依依不舍的人才有可能作如此深挚的描绘。最后两句不直说“我与你分别了”,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别情:“暮云寒日下孤城”的景象里,包含着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和别后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得委婉有致、深挚感人。它不是通过一往情深的缠绵话语来表达离情别意,而是通过诗人飘泊生涯与目的地的遥远路途来表现与朋友的深厚友情。同时,它也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以景物的烘托渲染感情。在古典诗歌中,这种写法是常见的;但是在这首诗中却表现出一种新的情调来。这不仅因为诗人善于捕捉并表现景物所包含的深意和情调(如“暮云”、“寒日”),而且由于诗人把目的地的遥远路途与别情联系起来表现,使景物有了深厚的社会内容。这就使这首诗具有一种深婉不迫、委曲含蓄的风格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和对江湖生活的执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