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玉骢已响关头路 -
宋,吴泳
玉骢已向关头路。
待携取、功名去。
慷慨不歌桃叶渡。
囊书犹在,剑花未落,富有经纶处。
从军缅想当年赋。
纵局局翻新只如许。
但恐归来秋色暮。
薰炉茗碗,葵根瓠叶,落莫灯前雨。
这首词以深情的笔触,回忆起当年从军边疆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事业有成、思乡情切的情怀。
“玉骢已向关头路。待携取、功名去。”起笔用虚笔,写眼前景。“玉骢”指作者骑的马。“关头路”指边关之路,即从军所在之地。“待携取”是“待”字的主语。“功名”是作者从军的直接目的,也是作者要为之奋斗的目标。马儿已经到了出征边疆的路口,等待着我去携取功名。马儿高昂着头,准备着随时奔赴前线,显示了马儿的高昂斗志和悲壮情绪。这里用“待携取”的预设句,目的是蓄势,是为了突出“功名”之可贵,为了写尽从军的意义。
“慷慨不歌桃叶渡。”一个“慷慨”二字,凸现了诗人从军的豪情壮志。王献之《桃叶歌》首唱:“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后人多用来抒写豪情壮志,表现英雄气概。然而诗人却说“不歌桃叶渡”,更显得与众不同,更显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的英雄本色。“囊书犹在,剑花未落,富有经纶处。”这里写从军以来所经历的战斗和业绩。“囊书犹在”,言治军有成,屡破强敌。“剑花未落”,言杀敌狠勇,如李白诗“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富有经纶处”,言筹划周密,治军有方。
上片回顾从军边疆的战斗生活和业绩。下片转入怀乡思归。
“从军缅想当年赋。纵局局翻新只如许。”追忆当年应征入伍,驰骋沙场,纵然战斗如棋局局翻新,也不过如此而已。“翻新”二字,言战斗之多变、激烈、惨烈、惊心及非同寻常。“只如许”,足见战斗之业绩。
“但恐归来秋色暮。”由豪情转为惊惧忧虑,这是英雄成长的必然过程。诗人只身在边疆打拼,而家乡亲人则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他的安危与成败。秋色已深,功业未成,归期无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个“暮”字,蕴含了无限对家乡的依念和忧虑。
“薰炉茗碗,葵根瓠叶,落莫灯前雨。”笔锋转回家乡家居的日常生活。“薰炉茗碗”,言日常生活的安逸舒适。“葵根瓠叶”,状新颖食品。“落莫灯前雨”,灯下沉思,无人相伴。一个“落莫”既写出思乡之情的深重,又表现出对灯下独酌的孤寂之感。读至此不禁让人心中凄楚,这是对诗人报国赤诚之心与离乡思乡之情二者的交锋与交错。至此战与归、乐与忧达到了激烈碰撞、极限冲突的艺术效果。古人云:以乐景写哀情,则哀情愈显。
全词感情跌宕起伏、熔悲壮为一炉、意境高阔、风格粗犷。用典虽多而贴切无痕,没有生僻晦涩之处。此词融情于事于景,写得大开大阖,通篇一气,格调高远。尤其是作者善于融古入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将所景之事表现得灵活自如,或豪放、或婉约、或沉郁、或惊惧忧虑千回百转表现出心情变化无穷体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力。(据李静《南涧遗音》)
诗中的前两句指的是收复国土的宏愿;“书”、“剑”、“花”、“纶”指的是在戎马生涯中积累下的身手;“归”字指的是归而有望。纵笔至此我们不难看出此词表现了诗人的英武之气雄壮激越的气势磅礴的风格基调便以此奠定了下来词的下片又回到家中对边地战场进行了一番惊心动魄的描写读之令人胸襟为之开扩心气也随之高远豪迈下片的抒情既为国之情也是己之情国事与家事相互交融希望与忧虑相互交织构成此词的基调真是壮丽雄浑而又神韵天然。这首边塞词风格雄健深沉而又苍凉悲壮境界开拓到最大限度境界宏阔壮观而又意境高远神韵天然堪称一曲苍凉慷慨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