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二月一番雨 - 宋,葛长庚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
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这首诗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对“建溪春色”这一特产进行了生动而形象的描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的开头两句,写的是春风春雨,昨夜春雷,绵绵春雨中的一声春雷,惊醒了睡梦中的茶园,为“建溪春色”独占鳌头提供了有力的衬托。“建溪”是福建西北的河流,“建溪春色”指产于福建的春茶。接着四句,具体描绘“建溪春色”——即雨前采制的雀舌茶。在枝头雀舌的采撷、捣碎、炼煎的过程中,都如同一场战斗。最后,以“我”的感受作结,表现了此茶的非凡风味和饮茶的无穷趣味。 全诗写得活灵活现,有滋味,有情致,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手捧兔毫瓯子,正陶醉在清凉而甘醇的茶香之中。而“两腋清风起”的描绘,则使人为之飘飘欲仙。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比拟手法和通感手法的成功运用。诗中把采茶的过程比作一场战斗,形象地表现了采茶的紧张与艰苦。同时,通过感觉的移就,如用“舌尖回”来形容茶味的鲜美,用“唤醒”来形容饮茶后精神的畅快,都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形象化了。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是本诗的一个显著的特色。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它通俗、活泼、清新,句式上以四句为多,尤适合于茶这种商品的吟咏。此外,押韵也较自由,不受其他诗词体裁的限制,形式上很像唐代的曲词。这种形式活泼、不拘一格的形式特点,正是福建民歌体裁的突出特点之一。 此诗通过对茶的采制和饮用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向往和对清静、恬淡境界的追求。这种追求在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文人雅士看来是颇为自然的。本诗既反映出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的情况,同时也可作为当时贡茶制度下的一种侧面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