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以上并见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五 -
元,牧常
学道要明心地印,更须阴阳同行。
不能及物只为身。
小乘无智慧,大道几时成。
一种贡高夸自会,妄言眩惑人情。
只图博取利和名。
不思生死苦,万劫路冥冥。
这首诗《学道要明心地印,更须阴阳同行。不能及物只为身。小乘无智慧,大道几时成。一种贡高夸自会,妄言眩惑人情。只图博取利和名。不思生死苦,万劫路冥冥》是一首关于修行的诗,它强调了明心地印、阴阳同行、小乘智慧、贡高夸自、妄言眩惑、利和名以及生死苦等主题。
首先,诗中提到了“学道”,这表明它是一首关于修行的诗歌。修行是追求真理、智慧和道德的过程,而明心地印则是修行的重要步骤之一,即明确自己的内心,理解自己的本质,从而更好地修行。
接着,“更须阴阳同行”表明修行不仅需要内在的智慧和心灵,还需要与外在的物质世界相协调。阴阳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代表了自然界的两个方面,即物质和精神。因此,阴阳同行意味着在修行中既要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也要关注外在的物质世界。
“不能及物只为身”表达了修行者需要超越自我中心,关注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如果只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利益,就无法达到及物的效果。这强调了修行的目的不仅是自我提升,更是为了服务他人和社会。
“小乘无智慧,大道几时成”指出小乘佛教的局限性,它只关注个人的解脱和超越,而缺乏对人类社会的关注和智慧。而大道则是大乘佛教的理念,它关注整个宇宙和人类的福祉,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包容性。因此,修行者需要追求大道,才能真正实现修行。
“一种贡高夸自会”表达了骄傲和自我夸耀的心态,这是修行的大忌。修行者应该谦虚、谦逊、尊重他人,而不是炫耀自己的成就和智慧。
“妄言眩惑人情”表明修行者不应该用虚假的言辞迷惑他人,而是应该以真实、诚实和慈悲的态度来影响他人。
“只图博取利和名”表达了追求名利的心态,这是修行的障碍。修行者应该超越名利的诱惑,追求真理和智慧。
最后,“不思生死苦,万劫路冥冥”表达了生死之苦是修行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修行者应该思考生死之苦,寻求解脱之道,而不是逃避或忽视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修行的真谛和修行者应该具备的心态和行为。它强调了内在心灵和外在世界的协调、谦虚、真实、尊重他人、超越名利的诱惑以及面对生死之苦的重要性。这些主题对于修行的成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