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皋兰县农村,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脸色黝黑的中年人,忙着指导乡亲们科学种田,他就是全省劳动模范、皋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艺师藏兆禄。由于他在推广带田种植上成绩突出,受到农牧渔业部的表彰奖励。
一九五七年,藏兆禄从兰州农校毕业后,来到贫穷的皋兰山区工作,从此,他一个心眼儿搞农业科学试验。七零年代,他在白银市的水川、强湾老灌区推广具有通风透光、倒茬灭虫、边行优势明显等特点的小带田,面积连续一零年达到万亩以上。亩产由原来的三、四百公斤提高到一九八四年的六、七百公斤,比单一种植小麦增产近一倍。
藏兆禄推广的这种小带田,采取小麦、玉米、黄豆间作套种的栽培方式,三种三收。带宽五尺四寸,其中小麦带宽三尺,种六行,玉米带宽二.四尺,种二行,株行距都是零.八尺,黄豆点在玉米中间。小麦每亩保苗三一.九万多株,成穗三二万株,玉米每亩保苗二七零。多株,以形成群体合理、个体健壮的良好结构。
一九八六年,藏兆禄来到西岔引黄新灌区的石洞乡魏家庄村。这个村有耕地五 五三九亩,全村三 二一八人,人均耕地一.七亩。由于这里的人们耕作粗放,缺乏务水地的经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全村一半以上的农户仍然不够吃。藏兆禄根据这个村的具体情况,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推广小带田。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九年,这个村连续四年依靠带田种植增产增收。
一九八六年以前,魏家庄村的水地亩产在二零零公斤左右徘徊,一九八六年春播前,藏兆禄在乡村两级领导配合下,走门串户,向群众讲解带田的好处,并选定了七二户示范户,种植小带田三零零亩。这一年亩产达到了四一零公斤,比全村的水地平均亩产高出七八.五%。其中,一零零亩示范田,亩产达到六零零公斤,比全村水地平均亩产高出一.六一倍。
一九八七年,这个村的带田面积增加到三二零亩,亩产达到五五零公斤,比全村水地平均亩产二三四.八公斤高出一.三四倍,一零零亩示范田,亩产达到七零零公斤。一九八八年,魏家庄村被列为省、市万亩带田示范基点,带田面积扩大到六五五亩,亩产达到了六五五公斤。
一九八九年,这个村带田面积增加到八零二亩,亩产达到七零零公斤,比全村水地平均亩产二五五公斤高出一.七五倍。其中,丰产田二一零亩,小麦、玉米、黄豆合计,亩产达到九六六.五公斤。有六户农科户的七.九亩示范田,达到了“吨粮田”标准。魏林仪种的一.五亩小带田,平均亩产达到一 零三三.五公斤,创造了全县最高单产纪录。还有三零零亩“千五田”平均亩产达到八五一公斤。村上的农科户队伍象滚雪球一样一年比一年壮大。到一九八九年,全村农科户已发展到四二五户,占全村总农户的六一%。
点上开花,面上结果。藏兆禄把魏家庄的经验在全乡推广以后,全乡的水地亩产比一九八五年以前增长了一.五六倍。虽说带田面积在全乡仅占二零%,可是带田产量却占到全乡总产的四零%,
藏兆禄不会骑自行车,在魏家庄的四年时间里,他几乎天天往返步行二零多里路,无论刮风下雨,天阴天晴,白夭他总是坚守在田间地头,具体指导,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晚上又不顾一天的疲劳,翻阅资料,分析研究。每到秋收季节,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上东家测产,一会儿又到西家帮着穗选,一直要干到天黑。
魏家庄村四社特困户魏宏河,妻子去世后留下两个孩子,年年不够吃、没钱花。藏兆禄一进村就把他列为自己的科技户,重点扶持。一九八六年以后的四年中,魏宏河的带田平均亩产达到七零零公斤以上,人均产粮五零零公斤。家里有了余粮。还养上了牲畜。
通过多年的试验和摸索,藏兆禄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和气候地理特点,总结出小带田获得高产的三条措施。
第一条是优化施肥。在施肥前,先要对土壤进行化验、分析,根据土壤中有机质及氮、磷、钾等的含量和酸、碱性程度,确定上什么样的肥料比较合适。同时根据计划产量,计算出各类养分的需求量,以确定施肥的品种和数量。
第二是选用良种。这几年,藏兆禄选用的小麦品种是稳产、抗病、适应性强的,“七六四”等良种,玉米选用中单二号。这些品种在皋兰地区普遍表现好。
第三是科学管理。一种就管,一管到底,及时灌水追肥。小麦保证灌三水,就是分桑水、拔节孕穗水、灌浆水。玉米除和小麦共生期的三水外,麦收后再灌两次到三次水,并结合灌水施追肥。
三二年来,藏兆禄先后为皋兰县的新、老灌区示范、推广三种三收小带田四三.五万多亩,全县群众靠种植带田增产粮食近五 零零零万公斤。而他至今仍过着夫妻分居的生活。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皋兰这块贫痔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用心血撒播着科技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