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分享 《石钟山记》苏轼原文和翻译

石钟山记9ds中文字网

【宋】苏轼9ds中文字网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9ds中文字网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迫缰庸牟痪V廴舜罂帧P於熘蛏较陆允粒恢淝成睿⒉ㄈ胙桑E炫榷艘病V刍刂亮缴郊洌敫劭冢写笫敝辛鳎勺偃耍罩卸嗲希敕缢嗤掏拢懈U坎镗O之声,与向之噌普呦嘤Γ缋肿餮伞R蛐ξ铰踉唬“汝识之乎?噌普撸芫巴踔奚湟玻桓U坎镗O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9ds中文字网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9ds中文字网

【注释】9ds中文字网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通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9ds中文字网

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9ds中文字网

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9ds中文字网

鼓:振动。9ds中文字网

搏:击,拍。9ds中文字网

洪钟:大钟。9ds中文字网

是说:这个说法。9ds中文字网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9ds中文字网

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9ds中文字网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9ds中文字网

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9ds中文字网

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9ds中文字网

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9ds中文字网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9ds中文字网

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9ds中文字网

尤:更加。9ds中文字网

铿(kēng)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9ds中文字网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9ds中文字网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9ds中文字网

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9ds中文字网

齐安:在今湖北黄州。9ds中文字网

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9ds中文字网

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9ds中文字网

湖口:今江西湖口。9ds中文字网

(kōng)焉: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9ds中文字网

莫(mù)夜:晚上。莫,通“暮”。9ds中文字网

森然:形容繁密竖立。9ds中文字网

搏人:捉人,打人。9ds中文字网

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9ds中文字网

磔(zhé)磔:鸟鸣声。9ds中文字网

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9ds中文字网

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9ds中文字网

噌疲chēng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9ds中文字网

舟人:船夫。9ds中文字网

罅(xià):裂缝。9ds中文字网

涵淡澎湃:波浪激荡。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9ds中文字网

为此:形成这种声音。9ds中文字网

中流:水流的中心。9ds中文字网

空中:中间是空的。9ds中文字网

窍:窟窿。9ds中文字网

U(kuǎn)坎镗(tāng)O(tà):U坎,击物声。镗O,钟鼓声。9ds中文字网

汝识(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9ds中文字网

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五二二)铸成“无射”钟。9ds中文字网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五六一)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9ds中文字网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9ds中文字网

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9ds中文字网

殆:大概。9ds中文字网

终:终究。9ds中文字网

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9ds中文字网

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9ds中文字网

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9ds中文字网

陋者:浅陋的人。9ds中文字网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9ds中文字网

实:指事情的真相。9ds中文字网

【译文】9ds中文字网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似乎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9ds中文字网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似乎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U坎镗O的声音,同先前噌频纳粝嗷ビ停孟褚衾盅葑唷S谑俏倚ψ哦运章跛担“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频南焐侵芫巴跷奚渲拥纳簦U坎镗O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9ds中文字网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具体;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通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9ds中文字网

【赏析】9ds中文字网

本文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9ds中文字网

刚好他有了一个实地观察的机会,他先问当地寺僧,寺僧的说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样。苏轼仍不轻信,决心“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石钟山在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的临江一面,地处偏僻,文中说“余方心动欲还”,“舟人大恐”。再加上风险浪恶,又是盛夏涨水季节,一叶扁舟夜航确是很危险的,所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9ds中文字网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9ds中文字网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熟悉,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二.石钟山简介和历代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三种说法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处,属江西湖口。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零.三四平方公里,北边一座滨临长江的叫下钟山,面积约零.二平方公里。两山海拔都只有七零米上下,相对高度五零~五五米。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幽美,所以历来成为旅游胜地。9ds中文字网

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古人有三说。9ds中文字网

一.风水声如钟。由于山体是石灰岩构成,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但这种声音需要水位、风力、风向诸条件都合适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9ds中文字网

二.石声如钟。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9ds中文字网

三.山形如钟。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9ds中文字网

【创作背景】9ds中文字网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一零八四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9ds中文字网

作者简介9ds中文字网

苏轼(一零三七年一月八日-一一零一年八月二四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闻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9ds中文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