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分享 诗经《国风・卫风・芄兰》原文和翻译

国风·卫风·芄兰BZd中文字网

【先秦】佚名BZd中文字网

芄兰之支,童子佩。虽则佩,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BZd中文字网

芄兰之叶,童子佩s。虽则佩s,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BZd中文字网

注释BZd中文字网

芄(wán)兰:兰草名,一名萝嗝啵现邪字壅呖墒常允档勾谷缱缎巍BZd中文字网

支:借作“枝”。BZd中文字网

(xī):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BZd中文字网

能:乃,于是。一说“宁”“岂”。知:智,一说“接”。BZd中文字网

容、遂:舒缓悠闲之貌。一说容为佩刀,遂为佩玉。BZd中文字网

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摆动貌。BZd中文字网

s(shè):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BZd中文字网

甲(xiá):借作“狎”,戏,亲昵。一说长也。BZd中文字网

译文BZd中文字网

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BZd中文字网

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s。虽然你已佩戴s,但不跟得来亲近。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BZd中文字网

赏析BZd中文字网

此诗两章开篇都以“芄兰”枝叶起兴,描述女诗人眼中“童子”的年幼无知。因为芄兰的荚实与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套上s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右佩大。”《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故毛传谓是“成人之佩”,佩s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佩s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佩s,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多情的女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最使她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他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觉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尽管他“容兮遂兮”,处处显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样,而她偏要口口声声唤他“童子”。“童子”的称呼,正包含着她似娇还嗔的情态,从这一嘲讽揶揄中不难察觉她“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BZd中文字网

全诗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这是诗经中惯用的复沓的手法,用以强调本意,诉说“童子”的不解风情。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从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BZd中文字网

创作背景BZd中文字网

有关此诗背景的说法很多,一谓刺诗,汉《毛诗序》说:“《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刘玉汝《诗缵绪》说:“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今人高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程俊英《诗经注析》则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贵族少年的诗”。BZd中文字网

诗经简介BZd中文字网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三一一篇,其中六篇为笙诗,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BZd中文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