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六年一零月一五日,全世界各大通讯社、报纸、电台、电视台全都播送(刊载)了一条以斯德哥尔摩为电头的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籍华人李远哲同美国人赫希巴赫、加拿大人波拉尼同时荣获一九八六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向李远哲发去贺电,代表中国科技界表示热烈祝贺,衷心感谢他“为炎黄子孙增添光彩和荣誉”,“多年来为促进中美两国科技交流所做的努力,为推动海峡两岸的科研工作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勇四应俏式麦穷者 根据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诺贝尔奖金,被国际科学界视为最高奖赏。
这项奖金每年专门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及经济学等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每年一二月一零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发。 翻开一九零一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金以来的获奖者名册,上面印的大多是美国、西欧、日本学者的名字,中国血统的学者只有四位。杨振宁、李政道是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两位中国学者。他们以闻名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一九五七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过后一八年,美籍华人学者丁肇中又因发现被称为“J”的新一类基本粒子,获得一九七五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李远哲是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华人学者,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的华人学者。这位一九八六年只有四九岁的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教授,出生在台湾新竹。父亲李泽藩是一位画家。抗战胜利后的科学民主救国思想,以及居里夫人的敬业精神,使李远哲决心为人类、为科学献身。
二二岁那年,他从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以后,他仅用两年功夫就获得了台湾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一九六二年,他来到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同他的老师赫希巴赫一起研究反应动力学,发展了“交义分子束”。这项研究,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也是他迈出的通向诺贝尔奖金的第一步。一九六八年,他到芝加哥大学任教,以后又回到柏克莱大学。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李远哲说:“我这辈子作了两个正确的决定,第一,一九六二 年申请到柏克莱大学念书;第二,一九七四年到柏克莱大学任教。"一九七九年,李远哲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美籍中国科学家中一二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之一。同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研究教授。一九八二年获美国劳伦茨奖金。 对李远哲来说,一九八六年也许是喜获丰收的一年。这年年初,他获得全美化学会颁赠的“一九八六年彼得迪白物理化学奖金”,并且接受了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诺贝尔奖金更是喜上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