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二、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三、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四、臣得树人,则主失党。
五、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六、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七、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八、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九、慈母有败子。
一零、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一一、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
一二、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
一三、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
一四、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一五、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
一六、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一七、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一八、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一九、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二零、君无见其所欲。
二一、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二二、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二三、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二四、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二五、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二六、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二七、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二八、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二九、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三零、荡而失水,蝼蚁自得焉。
三一、不吹毛而求小疵。
三二、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发。
三三、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三四、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
三五、自胜谓之强。
三六、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三七、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三八、自见之谓明。
三九、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四零、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四一、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四二、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四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四四、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四五、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四六、因可势,求易道。
四七、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
四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四九、私行胜,则少公功。
五零、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五一、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
五二、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五三、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五四、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五五、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五六、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
五七、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五八、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五九、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六零、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六一、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六二、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六三、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
六四、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六五、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六六、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六七、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六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六九、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七零、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七一、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七二、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七三、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丈者,可亡也。
七四、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
七五、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七六、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七七、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七八、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七九、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八零、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