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整理书柜翻出一张美发卡,忽然想起办理后大半年才用了两次,家四周的分店就关了。虽说其他分店可用,但往返将近一小时路程实在没勇气啊。没多久分店一家接一家关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恩,钱又壮烈地烂在卡里。
它的前辈们还包括了健身卡、美容卡、按摩卡等一票儿,以各种姿势躺在或新或旧的卡里。不得不说,偶尔想起这些不经意的小投入,水漂真是打的Piapia响。
把它视为浪费也好,沉没成本也罢,总归是让人伤神伤钱的事。
可沉没成本总有让人念念不忘的魔力,你会为此懊恼,或是死死不愿放手,越陷越深。第一种收拾起来倒还简单,倒是后者,更让人揪心几分,在生活中实则避无可避。
一
难以放手的“沉没成本”
事实上,很多东西真和你家楼下的小河一样,流水不复返,真要细究也没那么心疼。可道理都懂,切换回生活中依然无法挣脱这个黑洞。
比如,很多人在公交站,等了半小时依然不见来车,却不愿叫个滴滴——不是抠门,而是不甘心,宁愿在烈日下继续满头大汗耗着也不想让已过去的时间“被浪费”。
比如出去旅行,最有毒的一句话就是:“来都来了…”堪称人生魔咒啊!景点的游客多如大米,在强大的人流加持下双脚都快离地向前飘,可这不都来了嘛,内心再怎么崩溃,风景再怎么差强人意,也还得强忍着完成自拍配图九宫格+地点打卡的标准化动作,才能安心离开。
比如恋情或婚姻明明已名存实亡,仍然不愿分手,宁可彼此继续消耗时光、不断让痛苦发酵。即便局面已经一地鸡毛,可曾经付出了那么多啊,聊胜于无,鸡毛就鸡毛吧,反正也比没有强。
而表面上看起来“得到的东西”,通常都隐藏着“无形的损失”。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
假如你花七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七美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七美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
只是,让过往投入的一切付诸东流,清零着实让人肉疼。太多人对所谓“浪费”资源担忧害怕,逃避面对已有的损失,却在层层嵌套中不断投入新的成本。
打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电信诈骗长盛不衰,这么多年套路都没啥创新,却屡试不爽,为啥?说白了核心支撑理论就是“沉没成本”啊。
骗子一开始都是让人先掏一些小钱,看你入坑,就拖着你越交越多。你就算有抽身的念头,可一想,要是不交前面的钱就拿不回来了呀!只好抱着侥幸心理越陷越深。
人总是倾向于只烦恼眼前的事情,即便典当未来的资源,也得保全眼前。哪怕它已残破不缺,或是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二
你真正丧失的,是机会成本
前几年我心血来潮买了一台健身的骑马机,放在客厅,盘算的还挺美:以后在客厅就可以边看电视边运动了,日子健康红润有光泽,简直不要太好!
三个月不到,那东西成了个鸡肋:
我在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书房,偶尔到客厅,也是想瘫在沙发上休息会儿。爬上骑马机对我来说不亚于上刑,通常不到二零下就又瘫回沙发了,而且房间搭配上还有些格格不入(当然看久了也习惯了-)。
结果,大家伙一放就是两年多。
让我懊悔的倒还不是某个断舍离Moment降临,换来的空置清爽感,而是后来买了一把好看的小椅子,和整个客厅相得益彰的时候:“我早干嘛去了啊!现在才把这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