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是小魔王,在幼儿园就是乖宝宝,这是为啥?宝宝在家为何不乖?作为爸妈让宝贝变乖有什么好方法?
你家宝宝在家和在幼儿园是不是判若两人?家里吃饭要追着喂,幼儿园里很快能自个儿吃个“白白碗”;家里玩具随手乱扔,幼儿园里归位习惯良好;在家跟大人处处作对,幼儿园里一直是个乖宝,为什么宝贝在家在园的表现有着天壤之别?难道老师有什么“ 乖宝魔法 ”?
宝贝入园之后,幼儿园老师的确会渐渐取代妈妈成为他的“重要他人”,由此进入“老师说……”的时期,凡事都觉得老师的指示才是对的,妈妈的话,则变得不是那么有分量……从宝贝的心理发育规律来看,这都是十分正常的。然而,就像“妈妈说……”时期妈妈很难凭借血缘关系让宝贝言听计从一样,老师的优势亦不会让她天然获得对宝贝行为的“控制权”,宝贝“变乖”的背后,其实是很多专业的教养理念和艺术。
追着喂VS自己吃
3岁的桃桃在家吃饭常常是边玩边吃,还特别挑食,吃饭变成了她和妈妈的拉锯战。可妈妈发现,在幼儿园里桃桃却能自己拿着勺子吃得津津有味,从来不剩饭,经常被老师表扬。
宝宝在家为何不乖?
在家里,家长出于对宝贝营养和健康的强烈关切,经常不自觉地给宝贝吃饭这件事增加了许多要求,比如,期待宝贝吃到一定的品种和数量,一旦宝贝达不到目标,家长就会苦口婆心让宝贝“再来一口”;如果家长辛苦做的菜,宝贝却不喜欢吃,还得承受家长的各种劝导和失落情绪。吃饭在宝贝这里不再是一种本能,而是成了一项任务,必须完成得让家长满意才行,不满意的话就可能被教导,甚至被“填鸭”。慢慢地,吃饭就变成了家长的事,而不是宝贝自己的事。
老师的乖宝魔法
在幼儿园里老师不会像家长一样,对宝贝吃饭强加这么多的期待和要求。老师只管把幼儿园搭配好的营养餐提供给宝贝,并给宝贝营造没有玩具、电视等干扰的吃饭环境,以及“到时间就收走”的规则,至于吃什么,怎么吃,宝贝可以自己做主,而不必担心会被强塞什么,换言之,吃饭的自主权利,就这样被老师还给了宝贝,宝贝的饥饱本能,也得到了充分的信任,因此,吃饭的体验就变得轻松起来。
学习重点
跟老师学习让宝贝好好吃饭的“魔法”,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家长愿意放手,只管给宝贝搭配营养的餐饭,提供安静的环境和规律的就餐时间,至于宝贝怎么吃,吃什么,别太多过问,宝贝自然就发现吃饭是自己的事,就会好好地享受。
随手乱扔VS归位良好
栋栋家里堆满了他喜欢的汽车、坦克、飞机玩具,可他每次总是因为找不到自己最心爱的那款而急得大哭。妈妈责怪他随手乱扔,弄得家里一片狼藉,可他怎么都改不了。上幼儿园后,栋栋就像变了个人,每次玩具玩过之后,都会自觉地放回到原来的地方。
宝宝在家为何不乖?
在家里有的宝贝并没有固定的玩耍空间,有时候玩具本来就散落在不同的地方,宝贝自然不会产生归位的约束感;有的家长在要求宝贝给物品归位时,通常会一边做着其他家务一边发出“收拾干净再玩别的”之类的指令,给宝贝的感觉是这个指令并不是那么严肃认真,宝贝自然就没有立马执行的紧迫感;还有一些家长在宝贝玩的兴头上,突然要求他把积木收起来,挑选这样的时机下命令,宝贝配合才怪!最重要的是,不少家长在劝宝贝归位无果后,最终自己收拾了。既然妈妈最终会收场,那宝贝为什么还要收拾呢?只要坚持不妥协就行了!
老师的乖宝魔法
在家里有的宝贝并没有固定的玩耍空间,有时候玩具本来就散落在不同的地方,宝贝自然不会产生归位的约束感;有的家长在要求宝贝给物品归位时,通常会一边做着其他家务一边发出“收拾干净再玩别的”之类的指令,给宝贝的感觉是这个指令并不是那么严肃认真,宝贝自然就没有立马执行的紧迫感;还有一些家长在宝贝玩的兴头上,突然要求他把积木收起来,挑选这样的时机下命令,宝贝配合才怪!最重要的是,不少家长在劝宝贝归位无果后,最终自己收拾了。既然妈妈最终会收场,那宝贝为什么还要收拾呢?只要坚持不妥协就行了!
学习重点
幼儿园教室比较整洁,玩具有固定的放置区域,游戏会有统一的时间,宝贝玩完玩具后都会有一个规则的约束——玩具的家在固定的地方 。长此以往 ,宝贝就渐渐内化了这种秩序 感 。即使宝贝偶尔做不到及时归位,老师在发布指令时也是认真的,并严格监督,而不会一边做着其他事情一边指示宝贝。如果宝贝不按照指令收拾玩具,老师还会让宝贝尝试自己行为的后果,而不会像妈妈一样去代劳。如果宝贝从不归位习惯中得到教训,比如被取消参加好玩游戏的机会、不准吃喜欢的东西等,那么宝贝就很难再去重复这种行为。
处处对着干VS认真执行
用奶奶的话说 ,真是没见过比妮妮更不听话的宝贝了,大人让她做这,她偏做那,让她往东,她偏往西,简直是个专跟大人作对的小刺儿头,可是在幼儿园里,妮妮可不是这样的,老师在家园联系手册上写着:上课能认真执行老师的要求,是个非常守纪律的小朋友。
宝宝在家为何不乖?
在家里 ,很多家长以为用宝贝能听懂 、理解的语言把指令表达出来就可以看到结果了,比如,看到宝贝坐姿不端正,就以为说声:“别歪歪躺躺的!”宝贝就可以坐好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指令的意思当然很重要,表达的方式也很重要。如何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决定他们是否听进去的关键,“别这样”“不许那个”之类的否定句式及“坐好”“快穿上”等居高临下的祈使句式,恰恰是他们拒斥的,怎会认真执行?
老师的乖宝魔法
幼儿园老师往往会在沟通技巧方面更胜一筹,他们知道如何把话讲到宝贝心里去,让宝贝听得乐意执行,比如 ,同样是希望宝贝坐好,老师一般不会说“给我坐好”,而是可能用“我看哪个小朋友坐的最好呀”“我数1,2,3,看哪位小朋友先坐好”等能激起宝贝向好欲望的表达方式,或者用“嗯,把小脊背挺直了,小手放放好”等非常具体的指令,让宝贝可以知道指令要求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更容易执行。
宝贝的行为反应,往往是不同教养环境下自发调整的自然结果,在幼儿园的良好表现,往往得益于特定的教育方式,家长只要虚心跟老师学习这些教育方式,就有望帮宝贝养成和在幼儿园一样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重点
跟幼儿园老师学习让宝贝归位的“魔法”,不妨抓住3个重点:
1 给宝贝布置一个固定的游戏区域,让宝贝习惯这种设置;
2 如果需要家长监督归位,就在宝贝从一种活动向另一种活动转换的间隙提要求,要求要具体;
3 如果宝贝归位 ,就及时夸赞 ,如果不归位 ,就宣布后果并认真执行。
宝贝在家和在幼儿园肯定是不一样的,毕竟家里的环境和周围的人都是自己亲近和熟悉的,宝贝会更放松。但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哪里都是需要的。不妨研究一下幼儿园老师的“魔法”,让宝宝在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在家也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