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去一个大学同学家做客,见到了她五岁的女儿青青,活泼可爱,就是有一点,特别黏妈妈。那天,我们吃完饭,坐在客厅里聊天,大人的话题,宝贝都大多没兴趣。所以,青青在自己的小屋里,保姆陪着她画画。
我们回忆起大学时光,正说到尽兴处,小青青忽然兴冲冲地举着一幅大作,窜到妈妈身边,拉着她的手说道:“妈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
青青妈瞄了一眼,敷衍着说了一句“青青真棒。自己去玩会儿吧。”
青青显然不满意,缠着妈妈一遍遍地喊着:“妈妈,你快看啊。” 声音越来越大,青青妈被女儿问得有些不耐烦了,嘴里不停地重复着:你真棒。
终于,青青失望地拿着画走开,她没有回自己的房间,而是坐在了沙发一角,低头不说话。
这时,刚收拾完处方的青青爸急忙去救场,只见他拿起女儿的大作仔细端详一番之后,点头说道:“闺女,你这颜色选得不错。上回爸没白给你讲色彩搭配。” 说着,在她的画上指指点点。
青青一边听一边咯咯咯地笑,才化解了一场“你真棒”的危机。
我忍不住感叹,还好这句话我从来不说,“你真棒”真是父母给宝贝的一剂毒药。
当你说“你真棒” 的时候,
宝贝是怎么想的?
我发现,生活里,喜欢说“你真棒”的爸妈有两类。
第一类是没时间的。平时工作太忙,每天连轴转,回家也只想倒头就睡,就算想陪宝贝,也常常是有心无力。因为担心直接拒绝会给宝贝带来伤害,只好用“你真棒”让他们乖乖听话,言下之意,我现在没空。
第二类是不用心的。和宝贝相处的时候不上心,不知道宝贝的强项,也不知道宝贝喜欢听什么。好不容易和宝贝有了互动的机会,又不知道怎么夸宝贝,只好笼统地来上一句不痛不痒的“你真棒”。
可是,从宝贝的角度看,“你真棒”是什么意思呢?我脑补了一下,爸妈说出这三个字的时候,宝贝大脑里的反应是这么几种:哈哈,????,.......
“哈哈”
父母夸奖宝贝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给他们一些信心和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这次干得还不错,然后继续努力。
可是,家长在夸奖宝贝的时候却经常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夸奖要适时适度。
一个宝贝的社会化能否顺利完成,很大取决于他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一个五岁的宝贝,自己吃饭。一个十岁的宝贝,自己收拾上学的书包。在这个年纪本就应该会做的事,却得到了“你真棒”的回应,他就会觉得赞美来得太容易。而这样的宝贝会在内心形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自我形象。
长大后,当他走入社会,就会发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这样的宝贝就会依赖父母,逃避社会,变得很越来越“独”。
“????”
宝贝和成人对世界的认知有很大差别。儿童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当成人和宝贝分别坐在摆放着不同玩具的假山两边,宝贝会觉得大人看到的玩具和自己看到的一样。
这就意味着,宝贝成长的过程里经常会对外界的反应感到困惑和彷徨。而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宝贝了解,别人的评价未必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举动。
他们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有自己的成长环境,甚至有自己的主观情绪,这些都和我们做得好与不好都没有多大关系,这就是客观。
可是,“你真棒”这句话却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它很主观。因为缺乏客观的描述,宝贝往往不懂自己哪里做得好。有时宝贝举止行动的细微差别,父母也未能察觉。
比如这次她画了一个太阳,问你怎么样。你说“真棒”。下次她画了一个月亮,又问你怎么样,你继续说“你真棒”,她就会奇怪,到底哪里棒?
渐渐地,宝贝会把关注从画本身转移到父母的赞赏上。比起画画本身的乐趣,她更在意的是父母的反应。
被称为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的《宝贝:挑战》中提到一个观点:奖赏能为宝贝提供心灵上的满足,但错误的奖赏方式却会让宝贝产生依赖。
如果他做一件事的唯一目的就是得到父母的奖赏,那么没有奖赏的事情,他们就不愿意去做。可是,父母能给宝贝的奖赏永远不够,因为宝贝总会期望更多更好的回报。
可谁都知道,父母无法周全而完美。聪明的父母不会用赞赏喂养宝贝,而是培养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赞同。
“......”
宝贝听多了“你真棒”,除了自我膨胀和缺少标准,还有一种反应就是麻木。这可能是不恰当的夸奖对亲子关系产生的最坏的影响。
邻居小虎妈说,自己的夸奖对宝贝好像不起作用。对于夸奖,宝贝听了没反应。有时候,她主动去关心宝贝,想用好听的话让宝贝开心,可宝贝常常头也不抬。
这就是一种情感上的麻木。
过去,小虎妈经常在忙着的时候,用“你真棒”打发小虎,她觉得这句话,可以让宝贝快点满意地离开。很少用心赞赏宝贝,甚至没有用心衡量过宝贝的表现。
当宝贝在邀功的时候,他们想要的其实并不是赞赏,而是关注。而父母的不用心却切断了宝贝对连接的渴望,让宝贝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
好宝贝是夸出来的。但怎么夸就是做父母的学问。当你想夸宝贝的时候,有几点值得思考。
要具体,不要笼统。
亲子教育里,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父母飘忽不定的要求和标准。所以,要让宝贝明白,我们在赞赏什么。
当你说,“你今天比昨天早睡了1个小时,爸爸觉得你很棒”、“你帮妈妈扫地,分担了家务,妈妈给你点个赞”,宝贝就会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可如果你说“宝贝,你真棒”,他们会迷茫,你到底喜欢我什么。下一次,如果他们做了同样的事却没有得到同等分量的夸奖,就会怀疑,你在敷衍。
从“你真棒”到“我真棒”。
人们经常说,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宝贝,要想适应社会,宝贝必须找到内在价值。
小时候,依赖父母表扬的宝贝,长大之后就很容易追求别人的认同。为了夸奖,他们会失去自己的界限,不敢拒绝,这样的宝贝就会疲惫不堪。
努力比结果更值得表扬。
事与愿违是每个人成长过程里的必修课,而且有很多时候,挫折和失去并不取决于我们付出多少努力。世上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而好父母就是要教会宝贝如何面对得失。
所以,对于宝贝来说,鼓励他们去尝试比对结果的表扬更有意义。
比如,宝贝不想去打针的时候,我会跟他说,“妈妈知道打针很疼,但是你能坚持住的,坚持不住也没事儿,可以哭,只要你敢去打就很棒了。” 你得让宝贝明白,真正“棒”的是他敢于尝试,而不是结果。
陪伴和关注比夸奖更重要。
心理学上有一个“静止的面部实验”,当妈妈面无表情地坐在一岁的宝宝对面时,宝贝会开始试图吸引注意力,如果妈妈还是没反应,她就会哭闹,直到妈妈作出回应。
当宝贝拿着作业来到你面前的时候,他们最渴望的并不是夸奖,而是被你“看见”。
语言也并不是唯一一种对宝贝表示赞同的方式,你的眼神、表情和行动都是评价宝贝的方式。不过比夸奖更重要的是,你在关注着宝贝的举动,他们时刻被在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