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具体的道具和视觉上的帮助,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更应如此。
例如:
1.教历史时使用时间轴,教科学时使用三维空间模型。
2.使用图表来说明等级关系,如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各部门的下属机构。
小编认为:
父母不应把宝贝的学习完全交给教师,而只做一个旁边者、陪读者,毕竟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每名学生;
多学习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思维导图,把自己的学习体会介绍给宝贝;
多运用一些实物或电脑模拟道具,帮助宝贝解决学习上的难题;
如果可能的话,与宝贝学习同步,了解宝贝学习中思维的过程,并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解决一个难题的多种方法。
例如:
1.做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探讨火焰和氧气的关系。当你试图从远处吹灭火焰时,火焰会有什么变化?(如果你没有吹灭它,火焰会短暂地变旺,这是因为它获得了更多的氧气助燃。)如果你用瓶子罩住火焰,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2.让学生把烛芯浸入蜡中制成蜡烛,用简单的织布机制衣,烤制面包,用手固定模型,或者做一些其他手工活动,从而体验工业发展初期人们从事的日常工作。
小编认为:
父母需要关注宝贝平时的学习内容,让宝贝动手操作和检验,不一定非要告诉宝贝原理,只需他去做就可以,因为许多知识学习都是在不知不觉地感悟中学会的。
比如,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杠杆原理等知识,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宝贝去观察这些现象,去亲自操作一下,不必繁琐地解释。
例如:
1.将故事或书分为短的、有逻辑的章节供学生阅读,等他们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后,再布置较长的阅读任务。
2.分步讲解,每讲完一步就给宝贝练习的机会。
小编认为:
事实上,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漫画、儿童绘本或故事书,都是父亲或母亲为了教育自己宝贝而做,比如父与子的作者埃·奥·卜劳恩,1944年因受纳粹迫害而自杀于狱中,在遗书中写道:“……我为德国而画……还望把他(指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 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虽然,多数父母并不具备为宝贝独立创作的能力,但却具备选择的能力。由于当前许多故事书,特别是历史类的书籍,由于改编者的角度不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宝贝。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自己结合宝贝日常生活中所遇到事情,将其改编,并融入自己想要向宝贝传达的理念,通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再让宝贝以自己视角,给父母讲述将有助于共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例如:
1.将故事中人物的生活与宝贝的生活进行比较。比如,故事中讲述小朋友因抢夺其他小朋友玩具而受到老师惩罚,讲完后问宝贝:“如果你的玩具被抢后,你会有什么感受?”“如果你希望自己因没有听老师的话而受到惩罚吗?”
2.在儿童学习加减法时,可以让他们在家中来客人时,按人数摆放碗筷,也可以在上下楼时,让他们分段数数,并计算每层有多级台阶。
小编认为: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不仅对成人来讲如此,对儿童而言更是如此,父母需要教给儿童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思维的过程。
所以,当宝贝在学校遇到不如意的事,比如考试失败或与小朋友发生冲突,父母不要急于去说教,而要回想曾与他共同分享过的一些故事,帮助他们用故事中处理方法去自己思考解决办法。
例如:
1.给宝贝看写有不同句子的纸片,要求宝贝将句子连成段落。
2.把人类身体系统比拟成其他系统,如大脑和计算机、心脏和泵。
3.将故事分成几部分,从一般到具体——作者、故事、人物、情节、主题、地点和时间。
小编认为:
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地,如果儿童在理解问题时遇到困难,不一定都与其用心程度有关;也不是其他儿童能够答对的问题,自己的宝贝就必须要答对,因为每名儿童都是不同的。
所以,当宝贝遇到学习或生活难题时,把这些难题分成他能理解的不同步骤,一点一点引导他们去思考和理解,这样才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例如:
1.讨论开放性问题,激发宝贝思考。如果“大脑和思想是一回事吗?”“城市应当如何处理流浪动物”“最大的数字是几”。
2.利用与运动相关的图片或是危急时刻的照片(红十字会在灾难中的救援活动、贫困或战争的受害者、需要援助的老人等),激发宝贝就如何解决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小编认为:
经常与宝贝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而不是机械地问答,他们会很愿意以这样的方式与父母交流,而父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他们学习和思考。
比如,苏格拉底,“古希腊三贤”(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之一,他自创的“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就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有助于让宝贝独立思考,是锻炼思维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父母要从探寻标准答案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多通过这样问答的方式与宝贝交流,启发他的思想,而不是一面抱怨应试教育,却仍用应试教育来要求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