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特网胭脂》虽然剧名有脂粉气,但它确确实实是公案剧,名气之大据说是越剧十大公案剧之一。
《胭脂》这个剧很有新意,不管是剧情发展,还是角色塑造,都不按常理出牌,观看过程中,总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反转:看前半段以为这是一个甜蜜的爱情故事,没想到恋爱还没谈,就发生了命案。本来以为要展示平民百姓如何团结起来解救危难,然而那些书生都没有宁死不屈的气节,一个个都束手无策且很快屈打成招。等角色和场景转换了好几轮,剧情发展到后半段,才反应过来原来“吴南岱”才是此剧当仁不让的主角。就在观众等待主角破案时,就眼睁睁地看着头顶伟光正光环出场的主角经过一番缜密的调查后又判错了案。
此剧在开头就把案件来龙去脉交待的清清楚楚,所以整部剧的悬念都集中在如何判案这一件事上。观众在知晓真相的基础上,看到案子一番又一番判错,几乎可以用一种“看你们谁能猜对谜题”的态度来戏看这一波三折的破案过程。
戏剧时间短暂,在塑造角色的时候,会给笔下的角色赋予某一类明显的品质,比如善良无私、勇敢无畏、偷奸耍滑这类性格标签,以节约塑造角色的时间成本。而且为了维护角色的人设或者突出角色特点,作者会不断的强化这种标签,善则更善,强则更强,奸则更奸,有时候会导致角色形象夸张且脸谱化。
很多戏剧角色都有这种标签太强的夸张感,比如《盘妻索妻》中的梁玉书,就是个从一而终的痴情公子。而《胭脂》虽然也会给角色一些标签,但没有被标签桎梏,突破了标签对角色形象的限定,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大胆直接的破与立。
吴南岱出场时是被寄予厚望的,他作为一个断案高手、百姓爱戴之清官的形象出现,整顿腐败吏治,关心百姓疾苦,聆听人民心声,重整冤假错案,剧里剧外的所有人都认为他一定能昭雪冤案。
堂上审问时本来时想看他如何翻案,却看到他强词夺理、严刑逼供、自以为是,令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之前信誓旦旦的判断胭脂一案:“分明是屈打成招供”,而轮到自己审案时,也不顾忌会屈打成招了,直接大刑拷问。审案前,该思考的逻辑破绽、该调查的市井民情吴南岱都一一实践,做到如此地步,也不过是放了一个好人又冤枉了另一个无辜之人。这次审案使得吴南岱之前的清正形象直接崩塌,看到他释放鄂秋隼、定刑宿介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所谓的清官知府不过比脑残七品官强一丁丁点。
就在吴南岱让人失望、成为高配版“张宏”之后,他终于艰难地判清了真相,之后吴南岱“甘担重罪,拼将乌纱再重审”,虔诚地认错、翻案,又让人觉得,他前面那些为民请命的鸿鹄之志并不完全是吹的,已经崩塌的人设又立起来了。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