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其实是有一颗禅心的。
我们经常听说,苏轼的人生,顺境时儒家为主,逆境时道家为主。他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个面对困境的范例,原来,人生不止官运仕途这一条天路。
华夏苍茫大地,处处皆是生路。
这样一来,苏轼身上儒道释的融合,儒和道体现得很明显,一颗禅心要去哪里寻觅呢?
【临其诗境】
关于苏轼的禅心,最喜闻乐见的几个例子是苏轼与各处寺庙大师的交往趣事。互相的往来书信,诗歌唱和,都成为当时以至后世的胜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了解一下,这里不再赘述。
这篇文章来说一说苏轼在自己诗歌中表现出的禅境。
苏轼的一生可谓辗转,一路贬官,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困窘,苦恼,却也在那时自然的山水中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看过太多绚烂的景色,唯二让苏轼记挂许久的地方,一个是庐山的烟雨,另一个是浙江的潮水。
庐山,苏轼后来写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然是去过的了。浙江潮也就是钱塘江大潮,也见于苏轼的文章诗歌当中。
两个地方都去过了,苏轼却突然产生了一种空虚感。是啊,我见到了曾经朝思暮想的景色,但是然后呢?
在领略过之后,它们似乎也没什么惊人之处,不过是大自然的馈赠之一。所以,一件事情在你眼中是重要还是不重要,是旷世奇珍还是平淡无奇,都不过是你自己附加给它的价值罢了。
来看这一首《观潮》。
【经典原文】
观潮
苏轼 〔宋代〕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条分缕析】
庐山的烟雨,浙江的潮汐。在没去之前,觉得自己如果不去,会是此生的一大遗憾,余生中会有千般苦恨,抱憾终身。
终于有一天,满心欢喜地到了,看了,回去了。
却不由得想说一句:“就这?”
好像自己期待已久的事情,也并没有多么的出人意料,现实世界与自己心中的构建形成了落差,这落差让苏轼开始反思。
庐山烟雨还只是庐山烟雨,浙江潮也还是浙江潮,并不因为你去过没去过而发生改变。
突然想起“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句。
这世间的一切,在每个人眼中价值不一。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