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九年春节,是我结婚二十多年后第一次陪老婆回河北老家过年。我们大年初二下午四点进村,先去了她表姐家。我表姐的女儿把我们带到她在村口的院子里。表哥的儿子和媳妇已经在房子一楼的客厅里摆好了大圆桌,摆上了几个菜。和表姐家互致新年祝福后,我们一家三口逛遍了她家两层小楼的各个地方,围着圆桌喝酒叙旧,直到深夜。
第二天中午,按照老家的习俗,我们去年纪最大的二姨家拜年。那年我二姨八四岁。她精神矍铄,双眼有神。丧偶多年,她和儿子一家人住在一个小院子里。此时,二姨的房间里已经放好了两张大圆桌,老人的女儿、女婿、孙子、孙女、侄子、侄女有二十多张嘴陆续给她拜年。一时间,整个院子里里外外,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二姨也很激动,招呼晚辈坐下一起吃团圆饭。大家一落座,负责做饭的堂姐(她是二姨的女儿)就赶紧上了八个凉菜,命令哥哥姐姐给大家斟满酒。那是我第一次在老家和长辈、亲戚朋友一起过年,自然成了尊贵的客人。我的亲戚们都举杯向我敬酒。就在我喝下第一杯酒后,惊喜出现了。我表姐和她嫂子各拿着一个小烟囱和一个带着炭火火花的大铜火锅进来了。
火锅一上桌,表哥掀开锅盖,锅里滚烫的汤汁里就有红烧肉片、鸡肉片、肉丸、香菇、粉条在翻滚。火锅里有红、白、黑、黄。这火锅就像一个刚刚精彩亮相的演员,赢得了一场会色。此时,二姨的舅舅率先在老婆婆的碗里夹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红烧肉,然后大家把筷子伸向热气腾腾的火锅,夹着菜吃了起来。
让我惊讶的是,无论是阿姨还是同桌的兄弟姐妹,都没有觉得这个火锅有什么特别,就像端上一盘炒鸡蛋,拍拍黄瓜一样。这让我有点惊讶。距离天津三零零多公里的河北农村有吃火锅过年的习俗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惊喜,甚至感动,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孤儿找到了家的感觉。
说来话长。天津有春节吃火锅的习俗。在没有集中供暖的年代,住平房的天津人,每年冬天都是用一个带烟囱的煤炉在家里烧饭、做饭、取暖。春节的时候,一般都是三伏天,天冷了,赶紧吃做饭凉快;如果炒几个菜,后面的菜还没上,前面炒的菜就凉了。所以天津人用吃涮羊肉的火锅,把半熟的肉片、鸡肉、肉丸、鱼片、面筋、香菇、白菜、豆腐等不怕反复煮的食材放进火锅;因为天津人管火锅叫amp; 锅amp; 涮羊肉又叫涮羊肉涮锅涮锅涮锅涮锅涮锅涮锅涮锅涮锅涮锅涮锅涮锅。锅菜amp; 。它的名字amp; 一品火锅amp; ,但很少有人提到。
当然,吃amp; 锅菜amp; 以前也是比较小康的家庭amp; mdashamp; mdash生活拮据,不仅凑不到那些食材,连会闲置半年的火锅都不买。我是六零年代中期出生的,年轻的时候正赶上物质匮乏的时代。那时候我都要凭票买饭买肉,更别说吃锅菜了。那时候我连火锅都没见过。到了七零年代中后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种生活用品尤其是食品的供应开始充足。一九七六年,父母看到了一个久违的物件amp; mdashamp; mdash放在蒸笼和铝盆里是独一无二的,是合金钢做的火锅amp; mdashamp; mdash以一六元的价格,相当于当时工人半个月的工资。我爸妈本来不想买,但是还是惦记着这个火锅,最后在分煤火的时候买了。对了,当时天津职工的煤火费是每人一六元,买半吨煤花一四元就能满足普通家庭冬天取暖的需要;所以双职工家庭,一个人可以用煤火的成本买煤,另一个人可以买平时买不起的东西。
一九七七年春节,我家终于吃到了热气腾腾的amp; 锅菜amp; 我们自然很开心。从那以后,amp; 锅菜amp; 这成了我家的新年amp; 保留程序amp; 。工作之后,我买了一个铜火锅。后来首先是因为住楼房,家里装修等因素,烧炭不方便。主要是因为妈妈爸爸相继去世,家里失去了吃火锅的氛围。amp; 锅菜amp; 离开家人的饭桌过年已经很多年了。所以每到春节,总觉得今年好像缺了点什么,没什么味道。
那天,当我看到热气腾腾的火锅,看到白发苍苍、面带微笑的慈祥的阿姨们,看到围坐在一起让我们感到亲切的哥哥姐姐们,我终于明白了这些年我缺少了什么amp; mdashamp; mdash就是一家人一起吃火锅的感觉。这就是家的感觉,温暖,团圆。
可惜就在我们决定每年回老家过年的时候,被可恶的疫情给禁足了,我只好买了amp; 老梅花amp; 驼鞍棉鞋被快递送来,送来祝福,春节期间只能通过视频看吃火锅的场景。我希望这种可恶的流行病快点过去,我可以回到我妻子的家乡,吃一口那久违的amp; 锅菜amp; 。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