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偏偏爱上一种极普通、极易被大众忽视,诗人画家笔下淡忘的花——稻花。四零多年来,从风华正茂到皓首穷经,他与稻花似乎语言相通,情感相契,梦中常闻稻花香。痴迷、沉醉于稻花里,浑身散发出稻花的清香,并把这种清香传到大江南北、天崖海角、非洲、美洲、亚洲能够种植水稻的地方。
他就是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家、湖南省老科协省农业科学院分会会长周坤炉研究员。
这位一九四四年一零月二一日出生在湖南安乡县董家垱,二三岁毕业于常徳农校的农家子弟,一九六七年供职湖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贺家山原种场的农技员,怀揣一张中专文凭,在攀登农业科研高峰中,却做着“驱散人类饥饿,温饱天下黎民”的美梦!
二十世纪六零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率先在我国提出以水稻雄性不育“三系法”,实现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设想,并于一九六四年开始了此项研究,揭开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的序幕。在以后一段时间里,他以南广粘不育材料作了大量的观察研究,但直到一九七零年仍没有突破性进展。是年六月,湖南省在常德召开“农业科学实验交流会”,袁隆平就研究情况作了汇报发言,时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的华国锋在会上指示:“把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拿到群众中去搞”。为杂交水稻优势利用指明了方向,为研究及寻找突破口开辟了一条广阔道路。从此研究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一九七零年一一月二三日,袁隆平的助手、当时还是学生的李必湖与海南崖县南红农场青年职工冯克珊,坐着牛车到南红农场附近的一条流向槟榔河的小溪“铁路桥下”水边发现野生稻群落,即花粉败育的不育株(简称“野败”),拔回几株插到试验田里。为水稻“三系”的成功选育打开了突破口。
同年底为加强这项研究工作,省政府决定成立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研究领导小组。一九七一年初,省农科院所属省水稻研究所(前身系院粮油系)组建成立了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组(三年后更名为杂交水稻研究室),一九七一年四月,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后改称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成立,由湖南省农科院主持协作研究工作。同时袁隆平从安江农校调省农科院工作,与该院研究组(室)领导一道,主持全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工作。协作组成员有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学院、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安江农校、省贺家山原种场以及部分地、县农科所。
此后,在省农科院主持下,协作组成员在全省上下开展了一场目标明确、力量集中、颇有声势的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攻关活动。各成员单位充分利用“野败”这一原始材料,采用测交、回交等方法,于一九七一年相继在湖南、海南的试验基地上进行繁育、转育研究观察工作。
周坤炉作为省贺家山原种场一名青年农技员,一九七零年一零月八日被场部指派到海南三亚崖县南红农场跟班学习,参加杂交水稻育种协作组攻关活动,从此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他带着开满稻花的梦幻,加入了杂交水稻协作组攻关的尖兵行列。主攻杂交稻三系亲本及新组合选育。这是一项崭新的课题,要攻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世界难题,在成千上万的水稻资源中,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要配制上万甚至更多的组合,去测定杂种优势,从中选出强优势组合,对于这位学历不高的初生牛犊来说,犹如大海捞针,一切都得靠自已去实践摸索。
为弥补自身理论根底不深的知识缺陷,白天,他头顶烈日,高卷裤管,脚踩烂泥,不顾蚊虫叮咬,蚂蟥游曳。在水稻扬花时,在蒸笼般的田里,来回在上万份育种材料中选抜表现力强的种质资源,身子伏在用木板钉成的架子上,精心地进行杂交试验。为每天完成三零零多朵稻花的任务,他将一日三餐改为二餐,每天上午八时水稻开花就下田,一直干到下午二时多稻花闭颖时收工。汗水泥水染黄了衬衫,他仍不顾饥饿劳累地沉浸在测交“野败”花粉,培育出一八个三系不系材料的喜悦里。
一九七二年四月 ,写出《野败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在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方面的一点进展》的实验报告。(这是杂交水稻成功育成初现署光的一篇实验报告)。
晚上,他一头扎进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的书籍里。如在炎热的海南岛,坐在小板凳上,把书本摊在用椰杆制作的通铺上,不顾蚊子叮咬,在昏暗的灯光下,逐字逐句地读,一撇一捺地记。先后攻读了《普通遗传学》、《细胞遗传学》、《遗传与育种》以及玉米、小麦、高梁杂交方面的基础理论书籍,摘录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