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国力也极度强大,但政治经济的危机已开始显露。唐诗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繁荣的顶峰,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开元盛世。
这个时期除了出现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之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他们可以按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分为两个流派:一是较多的写山水田园题材的山水田园诗人;二是较多写边塞征戍生活题材的边塞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提供了悠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活局面,对那些求仕困难的文人,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对那些高官厚禄的文人,由仕而隐,既不影响生计,甚至还可以边仕边隐,名利双收。此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也促成了隐逸思想的流行。因此,继承陶渊明、谢灵运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便大量出现了。
孟浩然(六八九-七四零),襄阳人,前半生主要是在家闭门苦学,灌蔬艺竹,一度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才到长安,求仕失望。漫游几年重回故乡。最后归隐,老死家中。他一生经历比较简单,没入仕途,这就决定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不够丰富。由于求仕无望,他内心也相当矛盾。如“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归故园作》)
孟浩然的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诗在刻画山川景物方面毫无堆砌辞藻的毛病,自然而又高远。他在山水描写上融入游子漂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山水也不免染上一层冷清色彩。比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叹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样的山水诗,读起来使人的确感到很冷,很孤单,很寂寞。他的另一首五绝《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表现出一股淡淡的愁绪。但景美诗美,意境也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大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首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出了气势,也写得很豪壮,成为千古名句。而他的《过故人庄》、《春晓》都已成为今人的儿童诗歌教材了。历史上他与王维并驾齐驱,各标风韵,杜甫说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太原祁人。他多才多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二十一岁举进士为官,四十岁以后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生活。几上几下,最后升至尚书右丞,卒于官。
王维的诗存世的有四百多首,以四十岁为界可分前后期,诗风也不同。前期也写了一些关于游侠,边塞诗篇,分别写了少年的豪迈,大将的英武,征戍之苦,凯旋之乐,表现了时代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全篇气势流畅,“大漠”两句写边塞之景尤为壮美,成为千古名句。
《陇头呤》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这首诗是写一个长安少年游侠客夜里登上戍楼去观察太白金星。因太白金星是主兵象的。古人根据它的出没来预测战争的进程和吉凶。少年登楼看太白,说明他关心战事,希望在战争中建功立业。这时陇山明月高高照在陇关上,陇上行人正吹着笛子,笛声清越,充满了异乡情调。笛声勾起了一位老将哀愁,回想从军一生,身经百战,部下已封万户侯,自己却像汉代苏武,未得应有功勋。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年,在北海牧羊,手中不离节杖,节旄都落尽了,回国后只当了典属国这样的小官。揭露当时军中赏罚不公,为潦倒的老将倾诉了心中的愤怒。
王维的后期,写了很多的山水田园诗,虽然诗中渗透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主要的倾向是消极的。但他的山水田园诗又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清新自然,美不胜收。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