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发自内心的呐喊,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强盛。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承文化,促进人的发展。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需要借助学校的主阵地进行传承。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理应将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的基本职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和”。“和合教育”是我校结合学校发展现状明确提出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合”,从学校内涵发展上凸显“和合文化”理念,以一个中心四个方面努力建构和合教育体系,即以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和礼养正的德育品牌,和乐海纳的学校课程,和美丰润的学校文化,和善向上的团队建设为依托,着力构建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学校。
(一)“和”的字源分析
一.“和”的本义
“和”,异体为“龢”。汉字简化前,“龢”与“和”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和”为形声字,从口,禾声。 小篆“和”可视为由“千”、“人”、“口”组成。千人一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谐也。“和”的本义是和谐、协调。表此义项时读作“h”。《说文▪口部》:“和,相应也。”“禾”为麻、黍、稷、麦、豆等五谷的总称;“口”为进食的器官和发声的主要器官之一。五谷为生存之本,只有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天下方能和谐安定。五谷为素食,口吃五谷,寓意不杀生。“和”在人和自然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龢”为形声字,从龠,禾声。“龠”是一种管乐器。“百思特网龠”中有三“口”,“三”为众,意为多个出气发声之口,众口齐鸣,莺歌燕舞;“冊”意指很多乐管依次排列,“亼”为集合、聚集。因此“龢”指多人一同吹奏乐器,节奏一致,旋律和谐。具体到人与事,则为和睦、和顺、和煦、调和、祥和。“和”是天、地、人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二.古代典籍中的“和”
“和”是天地的法则,也是做人的道理。自然环境讲“和”,万物共生共荣;人际关系讲“和”,大家和睦相处;吃饭做菜讲“和”,营养均衡,滋味调和;修身养性讲“和”,不焦不躁,心情怡和。和谐使自然和人生都处在恰当的黄金分割点上,优美而惬意。
“和”有和谐、调和的意思,后来又加上了唱和、和答等含意。虽范围有所扩大,但未离本义,“一唱一和”就是这个意思。《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一只鹤鸟在树阴下鸣叫,它的好伙伴声声应和:我有好酒,想与你一起享用。在声音上,这是鸟类之间的互相唱和。在画面上,这是一幅生态和谐的美好图景,让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妙。《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