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郦波老师解读)
我们讲盛唐诗歌,讲盛唐边塞诗,一般说起来盛唐边塞诗派最有名的,一般文学史上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所以“边塞诗派”也经常被简称为“高岑诗派”。这就像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有时候被简称为“王孟诗派”,就是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但我个人认为“山水田园诗派”,以“王孟”为代表这没有问题,王维和孟浩然是最典型,也是成就最高的两面旗帜。但“边塞诗派”,尤其是盛唐的边塞诗派,如果只论边塞诗派中的“歌行体”创作,那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那没问题,但要整体而言,成就最高的、最深得人心的,我个人认为应该毫无疑问还是以王昌龄为翘楚。
他的那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固然是古人公认的千古七绝压卷之作,也更是边塞诗诗歌创作的压卷之作。当然不仅这一首了,他的《出塞》组诗、他的《从军行》组诗,其实都可以看作是“边塞诗派”的最高成就的结晶与体现。而且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当然也有称“诗家夫子”之说,他所擅长的其实还不只是边塞诗歌的创作。我们已经讲过他的《出塞》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首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诗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有关这首诗啊,至少有三个地方值得辨识、值得注意、值得仔细推敲。当然首先第一个就是这个送别的场景、这个场地——著名的芙蓉楼。天下有两个著名的芙蓉楼,一个在我的老家镇江,一个在湖南洪江市的黔城,而黔城古称“龙标”。我们知道王昌龄后来又被称为“王龙标”,而且李白有一种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所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所以湖南的芙蓉楼也说,王昌龄就是在这送的辛渐,就是在这儿写下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所以像清代嘉庆年间,当时任黔阳县令的曾钰,他就在重修了芙蓉楼之后,专门写了一篇《重修芙蓉楼碑记》。其中就写到,“相传少伯”,王昌龄字少伯,说“相传少伯送辛渐赋诗其中,文采风流,照耀今古”。后人有了这条凭证,更是言之凿凿。湖南当地就以为,王昌龄送辛渐的“芙蓉楼”就应该是这个地方。但其实曾钰写的时候还特意加了两个字“相传”,可见曾钰自己写的时候也知道不是。这是中国人的习惯,喜欢拉名人来做品牌形象代言人,所以中国人其实很有广告意识的,所以写这一段要为芙蓉楼增色。
其实学术界公认,王昌龄送别辛渐的芙蓉楼,应该是镇江的芙蓉楼。因为《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它是一首组诗,它有两首。它的第二首就说,“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这一首其实在意境和诗情上都应该和第一首相互参看,那么他又明确说到丹阳城南、丹阳城北。我的祖籍其实就是镇江丹阳,所以每读到王昌龄的这首千古名作,心中都分外激动。所以这首诗很明确,应该是作于镇江,作于丹阳,作于王昌龄任江宁县丞期间,而不是他后来左迁龙标的时候。
王昌龄为什么在任江宁县丞,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他为什么在任江宁县丞的时候,最后被贬谪龙标,也就是现在的湖南黔城呢?《新唐书》记载,是因为说他在江宁县丞任上“不护细行”,也就是不拘小节,所以才被贬谪、远放龙标,去任龙标县尉。可是王昌龄为什么又会到南京,到江宁来任江宁县丞呢?一般史家,包括一般的有关这首诗的解读,都写他“不护细行,被贬谪江宁”,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不护细行”而被贬谪,那是最后从江宁县丞贬到龙标尉上。但到江宁县丞任上却并非是被贬官,事实上这还是王昌龄做过的最大的官儿了。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