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律原文 - 七律长征诗词赏析!好句子

aio中文字网

七律·长征
  • 近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aio中文字网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aio中文字网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aio中文字网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aio中文字网


  • 长征:一九三四年一零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一零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 难:艰难险阻。
  •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 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一九三五年四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一九三五年五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 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 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 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 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aio中文字网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aio中文字网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aio中文字网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aio中文字网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aio中文字网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aio中文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