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公元前一七九年-前一零四年),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西汉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一三四),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一零年;元朔四年(前一二五),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一零四年病故,享年约七五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幼年好学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大董故庄村在衡水东南,邻近齐鲁,北靠燕赵,西界三晋。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一七九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
传授儒学
董仲舒在三零岁时,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
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天人三问
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规劝刘非
董仲舒对策后,被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刘非是武帝的哥哥,粗暴蛮横,一介武夫,但因为董仲舒当时声望很高,是举国知名的大儒,所以对董仲舒非常尊重。刘非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希望董仲舒要象管仲辅助齐桓公一样来辅助自己,以篡夺中央政权。但董仲舒是主张”春秋大一统”的,他借古喻今进行了规劝,暗示刘非不要称霸。
罢官教书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一三五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于是带病坚持起草了一份奏章,以两次火灾说明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结果奏章还没上,正巧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见奏章,因嫉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给了汉武帝。武帝看后大怒,决定将董仲舒斩首。后怜其才,又下诏赦免,但江都王相却被罢免,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而是干起了老本行,从事教学活动,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称病辞官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一二五年),公孙弘推荐董仲舒做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他比刘非更凶残、蛮横,过去不少做过他国相的人都被杀掉或毒死。因董仲舒是知名的大儒,刘端对他还比较尊重。董仲舒一直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唯恐时间长了遭到不测,遂于四年后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从此以后结束了他的仕禄生涯。董仲舒晚年对什么事情都不过问,只是埋头读书、著作。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