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的散文(精选一八篇)
路边大树下,有一老头一摊位
文/季诵华
清晨四点多钟,睡梦中听得一阵“隆隆”声,我知道,准是那老头又出摊了。
小区里有一对从乡下搬来的老夫妇。老太脸色红润,体态丰满,喜欢与人攀谈。老头则看上去有点“古来稀”模样,平时不多言语,白天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可是每天清晨,都能在小区门口街道对面的一棵大香樟树下见到他。老头瘦瘦的,中等身材,常着一身蓝色涤卡中山装,显得十分干练。脸上干巴巴的,戴一副不知是近视还是老花眼镜,看样子约莫七零岁。大树下,一张折叠靠背椅靠着树干,老头正襟危坐在椅子上。在他面前,是一只课桌般大小的玻璃货柜,里面放着香烟、饮料等商品,玻璃柜上面还有一台无绳电话机。柜下装有四个轮子,可以将柜子拖来拖去。我清晨听到的“隆隆”声,就是这个货柜发出来的。不管刮风下雨,春夏秋冬,老头几乎每天清晨就这样坐着。只不过装束更换着,从中山装到汗衫,又从汗衫到中山装,再从中山装到军大衣,周而复始。我从楼上窗户望去,香樟树、老头、货柜,构成了一座“雕塑”,而老头恰似其中一尊“塑像”。看久了,便觉得如同一个城市景点一般。
我每天都看到这座“塑像”,不由得心中疑虑起来,这里是小镇通往农村的街道,偏僻冷清,这么一大早设摊,而且只设摊到上午八时,就在这人群密度最小的三个多小时里,能有多少生意?一次偶然,打消了我的疑虑。
那天早晨,我正刷牙,边刷牙边从窗户里望那“塑像”。你别说,还真有早生意呢!也是一个老头,从乡下那边过来,手里拎着一只竹篮,走到“塑像”旁边和他攀谈起来。那“塑像”一改端坐的样子,立马打开了玻璃柜的移门,从里边取出一包烟递给了那拎篮子的老头。拎篮子老头取出一支烟点燃了慢慢吸着,“塑像”却不抽烟,只是取了一只茶杯,从热水壶中倒了点开水,递给拎篮子的老头喝。看样子这拎篮子的老头是熟客了。两人谈了一会,拎篮子的老头便离开了。
这一下,我来了兴致。一边洗脸,一边继续观赏着。嘿,又有一位小伙子,骑了电动车呼啸而来,到了那“塑像”前,嘠然停下。不等小伙子开口,那“塑像”早已从柜中取出一包烟和一瓶矿泉水,递给了依然坐在电动车上的小伙子。小伙子说了一句话,就骑车走了。我正想离开窗户,却见那小伙子又回来了。小伙子指指口袋,摇了摇手,说了一句什么,“塑像”又赶紧将无绳电话递到小伙子手里,小伙子拨通了电话,大声嚷嚷着。这下我听清楚了,原来小伙子走得匆忙,将手机丢家了,心中不放心,打了一个电话证实了,这才安心去上班。
看不出来,这老头的小摊还真有生意,而且还蛮有作用的。我正呆着,妻子却叫我了:“发啥呆呀,快吃早饭。还得送孙子到幼儿园去呢!”我回过神来,匆匆扒拉着稀饭,心里却还在想,这老头有福不享,干啥大清早设摊。难道他家庭困难吗?他不要做家务、送孙子上学吗?
早饭后答案来了。我送孙子去幼儿园,刚走到小区门口,便遇见了那位“塑像”的老伴。小区门口的老阿姨打趣老太太,说:“你家老头子是缺钱花,还是有毛病?天天这么大清早出来设摊,烦不烦,累不累呀。”老太太说:“是呀,又不是愁吃愁穿没钱花,可他偏要一清早出摊。他说呀,‘大清早商店不开门,起早卖菜的、上夜班下了班出来的,想买点东西没地方买,我摆摊是方便方便早出门的过路人。’”原来如此!
但愿这种“塑像”在小镇再多一点,“塑像”的内容再扩大一点,色彩更艳丽一点,为小镇街头的景点再增色一点。
沙上芋艿香
文/蔡琼 海航
中秋佳节,人们除了品尝各式月饼,还要品尝糖芋艿。芋艿又称芋头,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价值的经济作物。旧时芋艿还被选为皇室的贡品。据说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因有食用芋艿场面,遂使芋艿在京城备受青睐,身价百倍。
我们平时食用的,乃是芋艿的地下块茎,茎上长有稀疏的细根,露出地面的是它的叶子和叶柄。芋艿的叶子很大,长度有三十至五十厘米,阔的形似盾,全缘波状,基呈广心形,单生似荷,每棵五至七片。叶柄直立、肉质、绿色、粗而长,约三十至六十厘米。夏日时,一行行翡翠般的叶子,就像池中的荷叶,风格独具,超尘脱俗,叶面上滚圆的水珠,晶莹透明,更是招人喜欢。顽皮的孩子常常采摘一片戴在头上做着各种游戏,既遮太阳,又避雨淋,别有一番情趣。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