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的散文(精选一三篇)
远去的灯火
文/曹木静
每当夜幕降临时,村中家家户户的灯就亮了,那一窗窗灯火在硕大夜空的笼罩下,静静地散落在村庄之中,泛着清幽细微的光芒。无边的夜色,将一抹抹灯火吞噬在苍茫的黑暗之中。每扇窗散发出的光芒,宛如一道道温柔而细致的布帛,宁静而柔和。灯火是村庄夜晚的象征,如果没有了灯火,村庄漆黑一片,陷入死一般的沉寂之中。灯火,更是乡人们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有了灯火,夜晚的村庄,便拥有了融融的暖意,有了灯火,夜晚的村人,便拥有了对生活的追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大多数村庄来说,用电还较为紧张,拉闸限电是家常便饭,于是煤油灯就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品。一根用线捻成的灯草或细绳浸在煤油里,一粒如豆大的火光便照亮了屋里的角角落落。昏黄的灯影里,母亲总是摇着那辆破旧纺车,吱吱呦呦地将寻常的日子抽成细细丝线,结成梭形的果实,然后便在哐当哐当的机杼声中,织出一家老小穿衣所用的布和所有的吃喝用度。放晚自习回家的我,趴在温热的桌子上就着这一豆灯火复习功课。而每逢此时,母亲总是用针将灯草挑上几挑,努力使火苗再明亮一些。
凭借着一豆灯火的光芒,村子里先后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学生。这些人虽然远离乡村,过上了标准城市生活,但内心深处对灯火的记忆始终不曾忘却。每窗灯火都包裹着一个值得称道的故事,一段段感人的传奇。
一豆橘黄的灯光,不但是我整个童年生活中的亮光,也是我们那一辈人生命中孱弱而又永远的温暖。
如今,明亮的电灯、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将夜晚照得亮堂堂的。现在,别说是煤油灯,就连蜡烛也退出了舞台,非在特定场合是见不到它的身影。但偶尔停电的晚上,每当人们点起一支小小的蜡烛照明时,尘封在记忆里的温馨便悄然弥漫开来。既觉恍如隔世,更感亲切无比。
城市旖旎的风光,使人留恋与迷醉,独自走在红砖铺就的绿道上,心中自有一份亲切与自然。站在江边,看着闪烁不停的霓虹灯,人们迈着闲散的步子,闲适而从容,没有人会留意那些灯火。沿着江湾蜿蜒而去的路灯,在波光潋滟中城市的风景显现着妩媚的光泽。
城市的灯火,跟每个人都有关,但跟每个人又没关系。无月星耀眼,夜黑灯自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欢乐,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温暖,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满足。炫目的灯光虽然明亮,但却掩盖了夜空的美丽。
作家刘醒龙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乡村,乡村是每个人心灵的归宿。其实,对于灯火,我依然留恋着家乡那蒙昧未亮,透着薄纱般的雾气散发出的光芒,无法忘记小山村那一抹抹宛如游丝般的灯火。在大山环抱中,透射着最为纯粹而原始的光泽。可是在城市中,我无法寻找这样的灯火,也无法找到心中那份对于自我生命最为本真的温暖。
灯火,已然远去,我心惘然! 灯火,已经幻化成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向往。
一道亮丽的光芒
文/郑咏梅
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没有太多的惊人举动,可吴绍萍留给我们的却是一次次的感动,一次次的震撼。作为一名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且不说她得到过多少荣誉,也不说她付出过多少艰辛,单是她那二七年如一日的爱心,就足以让我,让我们这些自认为富有爱心的人汗颜了。
“爱孩子赛妈妈”,这是她的事迹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评语,她用自己的爱心驱逐着孩子的恶梦,她用自己的爱心健康着孩子的心灵,她用自己的爱心换来了孩子的张张笑脸。二七年的“爱”,九八五五天的“爱”,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一个让人多么遥不可及的数字。不能说同是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没有爱心,但是谁能像她一样坚持不懈地付出自己的爱呢?吴绍萍的“爱”,不正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或缺的真爱吗?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所要学习的方向吗?在孩子到校后帮他们拎好未整的衣领,在孩子玩耍回来后拍拍他们身上的灰尘,在孩子摔倒时及时将他们扶起,在孩子忘带学习工具时轻轻为他们送上,在孩子生病时及时嘘寒问暖,在孩子犯错时静心听听他们的想法……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是极其普通的事,作为一名老师,却能像妈妈一样,时时刻刻地关注着,把这些普通的事天天做,把这些普通的小事做成习惯,普通的人把看似普通事做好,而且一做就是二七年,这就是吴绍萍最大的不普通,也是她让我最为敬佩的地方。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