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的散文(精选二一篇)
饭香中的书香
小时候,爸爸常常带我出去吃饭。每到这时我都要拿上本书,早早地吃完饭,便在大人的交谈中,静静地沉浸其中。席间,总有叔叔夸我“用功”,总有阿姨问我“饿不饿”。实在是问烦了,索性拿上书到另一个空房间去继续我的阅读。
在饭香中,我读完了《特别关注》、《儿童文学》等书籍。我仍记得小学六年级的一次酒席上,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情景。那天晚上,爸爸和他的朋友们边喝边聊。我却在昏昏沉沉地想像宝玉身披大衣在雪地下跪的情景,还有那首诗,“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和亲戚们一起吃饭,我是极少看书的。因为只要我一捧起书本大人们就说,看,谁谁多用功。然后就借此教育自家的孩子。然后爸爸就拉我,别看了和你姐姐玩会吧。可玩时我总在想那篇没读完的文章。对,还有《红楼梦》,我已不知读了几遍,从最初的对半文言文的半懂不懂,到里面的诗词歌赋倒背如流。后来,看三毛的传记,说爱文学的孩子都曾被《红楼梦》感动过。是哦,我想起了那时的我。
大人们都不理解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怎么这么喜欢《红楼梦》,但在饭香中,我还是找到了知音:一个小我三岁的妹妹。那天我说我拿了本《红楼梦》。她接着笑说她拿的也是《红楼梦》,等我们一块拿出书时,一看就不约而同地笑了:我拿的是程乙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她的是青少本缩了又缩的。然后我们一起看,看累了就讨论《红楼梦》,要不就玩游戏:演元春省亲。现在这个妹妹在我待过的教室上初一,据说次次第一。
上初中后,出去吃饭的机会明显少了。饭香中的书香也不复存在。初三时的一个周五晚上,我和爸爸出去吃饭。在等待上菜时,我看见一对母女,女孩高中生模样,拿张纸喃喃念念有词,走近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地抄满了英语单词。再看看四周,等待上菜的人要么玩手机,要么翻来覆去地看菜单,竟没人捧卷阅读。
看过一条新闻,说一次家宴接近尾声时,几个不到五岁的孩子默契地凑到一块玩手机,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我想,如果我以后有孩子了,我一定要在带他赴宴时给他装一本书,最好是《红楼梦》。
书香浸润我心
文/于翰滨
持一颗美丽的心,携一身平静,从自己的灵魂出发,走进书香看风景。
——题记
走进大观园的诗社,我望见了寓所诗人们的天地,看到了林薛对垒的场景。一个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的清新自然;一个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的故作庄重,就连王“管家”一句“昨夜北风景”也是颇有意味。我喜欢林妹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性;同情晴雯“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命运。站在大观园的门外,我看到了一个字——“美”。
翻开案头的唐诗宋词,我身陷其中,迎来了一身清爽的“唐风”,淋了一身痛快的“宋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让我感到了一种宁静恬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我沐浴了圊月的明朗皎洁;“宁为百夫长,胜和一书生”是古人的悲哀。
静静地走近古人,听杜甫讲述国破家亡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思想,体味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感受辛弃疾“可怜白发生”的壮志未酬,怜惜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多愁善感。仅仅只是走近,带着洁净的灵魂出发,携着洁净的灵魂归来,细细回味再次深呼吸,一个字——“情”。
古人的离别怎样:古道,大漠,美酒,还是那一曲曲动人的曲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牵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对朋友的安慰;“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对朋友的守望;“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是对朋友的眷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朋友终将告别,但是送别的曲子永记于心,细细品尝,一个字——“真”。
书如风景,永远浩瀚,永无边际,浓浓的书香是否吸引着你。记住,持一颗美丽的心,携一身平静,从灵魂最深处出发。好书是学者,博古通今,诲人不倦,让人警醒,让人自省。打开一部史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的长卷、谛听历史的脉搏、咀嚼人生的甘苦;翻开一本文学经典,犹如走入一片风景胜地,置身于这山水画卷之中。李白的孤傲,陈子昂的愁怀,鲁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雅,一一呈现在眼前,我情不自禁地便跟随作者进入了这诗意的山水当中。正是书,陶冶了我的品性,造就了我的性格,充实了我的生活。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