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美文摘抄(必读六篇)
烟雨秋色,时光延长的影子
文/静水明月
烟雨秋色,风卷着心池,摇着涟漪的绿波,渐缓,拐角处的影子,拉长了遥远,这是梦的距离!
秋叶飘零,伤溢满!季风与浮华相守,唯有昨日星辰,夜媚失魂乱分寸。苦风追影,憔悴锈色,斑驳寥痕,独伤浅唱。风追随,垂帘心梦。月影相随,今昔恋,只为记忆恋色弥漫春的浪漫。秋水一涤,心波漾!
枕秋入梦,满树红叶牵仙境!装点繁华绿染,醉了韵弦。撩开秋的一角,纪录一页页蜕变的过程,那是秋需要的颜色,坠入一片橙色、绿色、黄色世界,但满眼的黄,依旧成为秋的盛世,成为这个季节的主色调。那一季的凉,与相思,惆怅、凋零一起沉寂,
折柳断叶,风起狂吼,扬尘漫沙,都将以悲怆销声匿迹,埋没一季的荒凉。秋的思念始终无法消散,封闭的思想一再抵毁,抽动的灵魂没有遏制忧伤的泛滥。一再萧条的黄,卷着斑痕,牵着夜色冷,执着。夜萤唱着歌无法入眠,没有人来阻止,那抵不住的潮湿的心。
月亮小心地挂在天空,湖水捧着月光的脸,端详,已消瘦的时光。秋雨绵绵,又一阵的凉,还会再一次踏上泥泞,踩着黎明的光泽和夕阳的余辉,追逐,那秋水共长天,铺满星光的记忆。
心被搁置到一边,想一想,挂在小草上的露珠,稻花飘香,翠绿如黛,菊香秋敛,一切都被豁达所破解。心底的纯真再一次被翻卷出来,随着夕光的摇曳,冲破荒凉与沉寂的包围,面带微笑,为快乐写下誓言。梦醒时分,风来了,没有躲闪影子。
月光散落一地的银色,跟着感觉着,黎明牵着幸福的手升起,储备的阳光,与快乐同行。
霜晨月下
文/张峪铭
若将季节的更替,比作一场自然界接力的话,那么晨霜无疑是架在秋冬之间的桥梁。
秋霜染青瓦,冬霰厚紫杉。行走在屋宇之间,露浓霜重,冰轮孤悬,杉树静伫,脚踏霜地的"吱扑"声,在清晨显得格外清脆。在小城,在这样的早晨,必须出现在街头的,有几类人。一类是被生计所逼的小商贩,一类是被职业所累的清洁工,还有一类是为前途所迫的学生,还有如我,必须与生同苦乐的老师……当然零星的还有趁早搭车赶路的。
一切都是急匆匆的。菜贩子必须在最早时间点将菜送到市场;清洁工必须赶在天亮前将大街上最后一铲垃圾装进拖车;学生必须在铃声响起的前一秒冲进教室;老师必须在规定的节点将麻木的手指伸向冰冷的考勤机……也许,不是外力之所迫和责任所致,谁也不愿早行。
记得初中读书时,要到十多里外学校,那时没有时钟,一觉醒来,再也睡不着,披衣起床,扒开窗帘一角,瞅一眼笔架山上的一弯冷月,才大略知道时间的长与短。寒冬时节,天气晴好,那山月竟是挂在我窗外的一座天然时钟。可更多的时候,山仍在,月无踪,踏着晨霜赶到学校,离天亮还有一大截时间。用乡村里的话说,这是起"冒"了早。真是三更当作五更起,晨昏未晓行十里啊。
那时在霜晨月下,穿山地,过田埂,踏木桥……本是诗意的行走,但年幼无知,加上目的地过于明确,面对如此景象,竟然也无风雨也无晴,现在想想真是枉然了一路好诗景。往事越千年,回首品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竟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着强烈的情怀。难怪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说,即使是现代人类的情感,在唐诗宋词中也能找到归宿。唐诗宋词将人生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演绎得淋漓尽致,可谓言尽世间万般情,岂能杨柳翻新枝?
在京城被排挤的一介穷书生,揣着一腔落寞的心情,想尽快回家,独自舔血疗伤,山中的茅屋小店已无法温暖他那颗寒冷的心,当一声鸡鸣响起,他背起行囊,顶着下弦月洒下的清冷,踏上了归乡的板桥上,只身独影,两行霜印,隐进了茫茫月色中……温飞卿(温庭筠,字飞卿)的早行,将那村鸡、茅店,将那月色、板桥,和着一颗孤苦之心,凝结成了千年之永恒,连北宋欧阳修这样的大家也无法撼动与逾越。这位欧醉翁在写《过张至秘校庄》时,刻意模仿了两句,"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可鸟声清脆不抵鸡声清幽,梅店细雨不及茅店月色,板桥野春不逮板桥霜冷……独特的意境,系独特心境之创造,不微妙到好处,就如酿酒,勾兑成不了一壶佳酿。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