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的散文(精选二零篇)
猜想美丽
文/胡希润
几年前,我在燕子岭的煤研所工作。一年秋天的一个黄昏,我独自来到煤研所北边荒芜的山岗上赏月。浩月当空,清风送爽,恬静的旷野使人格外惬意。
我慢慢地走着,忽听风中飘来一阵歌声。循声望去,我看到山下一片翠绿的法桐中掩映着几栋红瓦楼房。一栋楼的四层的一个窗户亮着灯,歌声随着灯光从窗户中淌了出来。我知道,这是《闺女之歌》,是一首美丽的叙事曲,我们这一代很少有人会唱, 但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很爱唱。歌曲叙说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在风光如画的海兰江两岸有一对青年男女, 在劳动中产生了爱情。他们心心相印,憧憬着美好的人生……歌声如泣如诉,像在娓娓地叙述一个神秘的传说。此情此境,使我忽然领悟到人生的美好,爱情的圣洁。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惦念着早早去山岗上听歌。而那歌声像预约似地在明月升起的时候出现。听着歌曲,我眼前立即浮现月光下的凤尾竹,金达莱,婀娜多姿的傣族姑娘,风吹草低中的牛养。在歌声里,我心旌飘荡,神游在南疆的瑞丽,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汨汨的万泉河,风光明媚的阿里山日月潭。这歌声情意连绵,听得出,那是青春的心曲,是心弦的颤音。
这是一段难忘的记忆。这里有着奇妙的巧合:两个陌生的年轻人,同时爱上了远去的时代的歌;两个没有谋面的人,尽情地共醉在月夜歌声里。在那流行邓丽君歌曲的年代,我却热钟于收集老曲。我借来老掉牙的歌本,抄呀抄, 抄满了几大本。这些歌伴我度过中学时代、大学时代, 现在又随我步入中年。这些歌曾激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和憧憬。
于是,我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歌者。她是什么样的人呢? 我极力地猜想。她有银铃般的嗓子,有如此丰富的感情,我想她一定是一个温柔多情的姑娘,比我见过的任何漂亮的姑娘都美。这形象是如此清晰,以致呼之欲出。
我曾经想去见歌者---这很容易,煤研所到她家只有几百米之遥。然而我终于没有这样做。我想,一个素不相识的小伙子的冒昧造访,会被认为自作多情,至少是有几分唐突的。 更主要的是,我在印象中所设计的歌者的完美无瑕的形象,不愿被现实所冲淡。
秋凉了,我不再上山岗了。后来我调离了煤研所。然而燕子岭的歌声时常萦绕在我耳边。歌者---我想象中美丽的姑娘,你可知道,你曾有一个不曾相见,却倾心于你醉人歌声的知音?
贵阳味道
文/刘功明
同学从外省来看望我,约好在贵阳见面。阳春三月,我去了一趟省城。
上次去贵阳是一年前,坐的是快运大巴,走贵新高速路,车费四十五元,耗时两个半小时左右。临行前,听同事说黔桂电气化快铁已经开通运行,车费只要十五元,耗时一个半小时。相比之下,心里不免打起小算盘来,火车便宜,时间也对,而且是新线,还没走过沿途风景,于是决定乘火车去。
车窗外,满目的青山绿水像电影画面般急速飞过,空气中夹带着泥土和花香的味道。高原的景色是天造地设的,与生俱来,那一座座青山,青得干净,青得纯粹,如一颗颗镶嵌在高原的蓝宝石,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青翠,生气勃勃。远处的河流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我想,这蜿蜒曲折的河流不正是贵州人的化身吗,它们一路苍桑,奔流不息,顽强拼搏,以柔软的姿势奋力前行,高歌涌向大海……
出了贵阳站,正值中午,早已是饥肠辘辘了。因为还要去机场接同学,我选择就近吃牛肉粉。在贵阳,解决饥荒最实惠的莫过于牛肉粉了,这是贵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风味美食。在贵阳大都打有花溪牛肉粉的牌子,在都匀也有花溪牛肉粉的牌号,实际上就是一种用牛肉当臊子的米粉,但由于它风味独特,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品味以外,喝上一碗香气诱人、鲜味浓郁的牛肉原汤也是一种美味的享受,人们都把它当做早餐、午餐、晚餐、休闲食品,随时随地都在吃。
牛肉粉终于端上来了,挺大一碗,雪白的粉、酱红的牛肉丁、碧绿的香葱和香菜、玉石白的酸菜,肉汤上面浮着几滴香油,看那颜色就觉得舒服。汤里放有胡椒粉,桌上另有油炸过的辣椒自己随意添加。贵阳人太能吃辣了,身边的人有的还加辣子,碗里一片通红,其实不加辣椒味道也挺好,因为那汤是用黄牛肉熬成的,而且加了秘制调料,鲜、香、辣,滋味之好,无法形容。牛肉是卤的,切成丁状,卤汁也有秘方,一般人不告诉你,别处也是吃不到的。粉是圆白粉,雪白、细滑、韧而且糯。那几片酸菜也很有特色,是用甘蓝泡制而成,爽、脆、酸,牛肉粉里加酸菜很有道理,它从质感和味觉两个方面与米粉、牛肉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辅相成,使人胃口大开。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