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每天都去邮箱拿报刊。几年前,他是福建省人民政府的顾问。每位顾问都得到了一份《福建日报》。后来因年事已高,不再担任顾问,《福建日报》也没有赠送。我不甘心,自掏腰包订阅了报纸。
今年春节后十几天,我打开邮箱取报纸,发现有书寄来了。我很困惑。我事先不知道有人给我送过书!看印刷品上写的邮寄地点和单位:福州杜敏文化研究会。当我打开印刷品时,我看到了六本书,它们是由杜敏文化研究协会编辑出版的。福建文化系列”的一些作品。我喜出望外,看了书名。
看到这种景象,我更加激动,因为这些书讲的都是正宗的、原汁原味的福建文化。这些书我一碰就开心,放不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仔细一看,其中有四篇是关于三坊七巷和朱子坊的,分别是《方巷名宅》(鲁编)、《斋藤优子名宅》(鲁编)、《方巷世家》(黄启权编)、《方巷雅韵》(连天雄编)。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居、世家、名人轶事、朱子芳的境遇,进行了高超的论述,各有所长。两巷,历经千余年,是福建都城文化的重要地域载体,文化底蕴丰厚。关于他们的史料和论述不计其数。没有深刻的学习和长期的借鉴,永远写不出这么深刻的书。
另外两本书是《双航名港》(黄庆民主编)和《烟台山》(陈东主编)。这两部书不同于《三象》和《朱子明坊》等四书。两者虽都与福建地域文化有关,但后者的文化主要孕育于近代,散见于报刊的史料较多,可供查考的古籍资料较少。所以这两本书的写作难度可想而知。在这两本书出版之前,似乎还没有见到过关于双航(福州双航志除外)和烟台山的系统完整的著作,所以更显得弥足珍贵。从书的内容可以看出两位编辑的学识非凡,投入的精力令人钦佩。
在这五位作者中,我与鲁先生和黄其权先生相识多年。两人都是福建文化的著名学者和专家。我写《三亭七巷风光》这本书的时候曾多次向他们请教,也读过他们的作品,引用过他们的内容,受益匪浅,比如鲁的《福州名园史影》、《福州双行志》、《黄其权的《三亭七巷记》、《福州苏神》等等。我深深敬佩鲁先生和黄其权先生对福建文化的广博知识和深入研究以及执着精神。胡适先生曾说:“学问如金字塔,既可广又可高”这句话对他们两人来说也很贴切。
其他三位作者素未谋面,但这次是从作品中开始认识的。他们也是知识渊博的学者,为福建文化的发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却是孤陋寡闻,素不相识。可惜还是离得很近。我年纪很大了,又住在很远的北京,恐怕很难见面。
对我来说,六部书无疑是宝藏,很难一次看完。我只能慢慢读,细细品味,去寻找福建文化的魅力,去慰藉我的乡愁!
感谢杜敏文化研究会的领导和这些书的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也应该赞扬他们对探索福建文化的奉献精神。傻傻的,杜敏文化的挖掘者和开拓者(包括领导和专家学者)那么多,一定会代代相传,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我对福建文化是外行,不敢在作品中添油加醋。只是因为福建文化的情结,忍不住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
注:本文写于二零一九年三月二日。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破作文 - pozuowen.com